孙晓明孙辰龙
党怀英,金代文坛领袖、史学家,年少时与南宋文学家、大词人辛弃疾共同师从著名文士刘瞻,并称“辛党”;与元好问并称“党元”,以其文学成就卓越,引领金代文风;仕途显达,政治与文化影响力并存,书法造诣深厚,有“独步金代”之美誉。那就让我们认识认识这位近900年前的泰安人党怀英,看其传奇瑰丽的一生。
党辛同门师兄弟
党怀英(1134年—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世称“党承旨”,金朝奉符南城(今泰安市岱岳区北集坡镇邓家庄)人,祖籍冯翊(今陕西大荔)人。父纯睦,金初以进士任泰安军录事参军,卒于任上,妻弱子幼,无力还乡,遂家于泰安。传其居处在徂徕北麓邓、许二村之间(今岱岳区徂徕镇邓家庄附近果园)。
金熙宗皇统五年(1145年),11岁的党怀英拜著名文士刘瞻为师,向其学习诗歌,同学中便有辛弃疾,比党怀英小4岁(一说7岁)。刘瞻是当时名师,后在天德三年(1151年)中进士,任史馆编修,弟子有郦权(金初战将郦琼之子)、魏传霄(后曾入翰林)等。在刘瞻门下,辛弃疾与党怀英成绩最优,并称“辛、党”。
天德二年(1150年)至贞元二年(1154年),党怀英与辛弃疾拜在蔡松年门下习词,又成师兄弟。金朝初期科举无定时,党怀英几次参与,均未成功,辛弃疾则14岁领乡举,15岁、18岁两次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失败。
1161年,海陵王伐南宋,引发北方社会动荡,辛弃疾与党怀英均面临选择,遂以占卜定未来。辛弃疾最终投耿京义军,转战千里,南渡归宋。《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称赞他:“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党怀英则留在金朝,继续参加科举。
党辛二人的人生选择映射出特殊历史情境下知识分子的生存智慧:党怀英通过体制内合作延续文化命脉,辛弃疾以激烈抗争保存精神火种。这种分野在当今全球化与本土化冲突中仍具参照意义。近年来出土的《党怀英墓志》与辛弃疾手书《去国帖》的合璧展出(202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展),或许暗示着历史评价正在走向更高维度的整合。
党怀英一生传奇
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党怀英参加东平府进行的科举考试,取得府试第一名,这一年他29岁,当时叫“东府魁”。但他在随后更高一级的会试、御试中却连遭败绩。这次失败给党怀英的打击很大,面对挫折,他只能归隐徂徕山下,自号“竹溪”,筑“竹溪庵”。今崖间有篆刻“竹谿”两字,即传为怀英所书。据《金史·党怀英》描述,他“应举不得意,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隐居期间,党怀英曾醉卧僧榻,夜半梦到有人拉他,说:“前路通了,为何还醉眠?”醒来甚诧异,庙中老僧说:“这是伽蓝神,非常灵验,寺中小和尚不出力,神必让他疼痛求饶,有时神也会说未来的事,看来你不会被久困,起来加油吧。”
大定十年(1170年),党怀英终以甲科及第,至城阳军当军事判官,任满又调到新泰(今山东省新泰市)当小官。虽宦游京师及外郡,仍与泰山多有联系,为泰山祠庙撰书碑石多方:《大金重修东岳庙碑》篆额、撰书《鲁两先生祠记》、《重修天封寺记》碑、《灵岩寺田园记》碑篆额、《十方灵岩寺记》、《谷山寺记》,又书“玉泉”二大字碑;《新补塑释迦佛旧像记》。其他尚有徂徕《六逸堂碑》及莱芜《金灵王庙碑》。
金制,进士初授从八品,第三任期才能当县令。1175年,党怀英终于升为汝阴县令(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却在金与南宋曾交战的地区,一片荒凉,党怀英写诗称:“积雨犹行潦,荒烟易夕曛。夜凉淮浦月,寂寞照边心。”在汝阴,党怀英写出代表作之一《咏芙蓉》:“林飙振危柯,野露委荒蔓。孤芳为谁妍,一笑聊自献。”
在诗中,党怀英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等到任满,1178年,因有人推荐他,党怀英突然被招入金中都,拜为“儒林郎、武骑尉、赐绯鱼袋”,任国史院编修,从45岁起,他基本待在金中都,直到1197年退休。1198年,金廷又将他召回,任翰林学士承旨,即翰林学士院一把手,俗称“翰长”,从二品。1201年,党怀英再度退休。大安三年(1211年)九月,怀英寿终于家。“是夕有大星陨于家居之阶上”。(金·赵秉文《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怀英)碑》)葬城南四十里。(即今岱岳区北集坡街道西旺村,旧时墓前有石羊、石马等石仪,现已淹没沙土中,墓址今为泊湾。)
书法“朝中第一”
党怀英精于写篆文和籀文,当时称为第一,学者们都师法他。金章宗泰和年间,党怀英任职翰林学士承旨和《辽史》编修官,凭着自己当时所处地位的显赫、影响以及书法技能的高超,无论是朝廷的诏书、公文,还是碑刻铭文、钱币中的文字,都非党怀英莫属。颂扬金太祖武功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即由党怀英篆额。《山左金石志》曾评其书“书字劲逸,不失古法”。
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担任《辽史》刊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移剌益、赵沨等七人为编修官。党怀英将凡是辽国时代民间的碑文铭文墓志及各家文集,或者辽国旧事的回忆录,都上送到官府。
据《金史》载,“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谓宰臣日:‘翰林缺人如之何?’张汝霖奏日:‘郝俣能属文,宦业亦佳。’上日:‘近日制诰,唯党怀英最善。’”金章宗精通汉学,他继位的前四年,党怀英的职位一升再升。
当时,章宗刚即皇位,喜好诗词文章,另求文学之士作为皇帝的侍从,对宰相大臣说:“翰林缺人怎么办?”张汝霖回答说:“郝保能写文章,当官也行。”章宗皇帝说:“近来起草诏书只有党怀英最好。”
明昌元年,党怀英再次升迁为国子祭酒。明昌二年,升为侍讲学士。第二年,商议开挖边境壕沟防敌,党怀英等十六人上奏反对挖壕工程,皇上下诏听从党怀英等人的请求。党怀英升为翰林学士。明昌七年,到南郊祭天,党怀英暂代中书侍郎宣读祭祀文书,皇上说:“宣读文书到我的名字时,声音稍低沉,虽说是为了尊重我,但这是祭天,不合礼法,应当同样声音。”
承安二年党怀英请求退休,改任泰宁军节度使。第二年,又召入朝为翰林学士承旨。泰和元年,增补《辽史》编修官三人,皇上下诏说《辽史》由专人分别编修本纪、志、列传,有人调动时将书带上。编修《辽史》很长时间后,党怀英退休。党怀英退休后,章宗任命直学士陈大任继续编修《辽史》。
据《辽金元·艺文志》记载,党怀英著有《竹溪集》10卷。金人元好问所编《中州集》录存其诗65首,《全金元词》录存词5首。后来成为文坛盟主的赵秉文曾称赞党怀英:“文章像欧阳修,诗歌如陶渊明、谢灵运;书法堪称李阳冰之后第一人。”这段话自然有些过誉,但也足见党怀英在当时影响之大。金章宗明昌年间,党怀英是一时的文坛盟主,作品不尚虚饰,因事遣词,对金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党怀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娴熟的表达技巧,如他写淮南景色“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奉使行高邮道中二首·其一》),写行舟所见“岸引枯蒲去,天将远树来”(《奉使行高邮道中二首·其二》),诗文平实畅达,语言行云流水般巧妙精细而不见斧凿之痕。
党怀英生活在金代中期,当时宋、金民族矛盾相对缓和,金人在北方的统治基本稳定,而金朝内部的矛盾渐趋激烈。当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文人,为了粉饰太平,多歌功颂德,抒情写景,以闲适为主。有写悠然闲适心情的,如《日照道中》;有表现老庄消极避世思想的,如《徐茂宗蜗舍》:“万生扰扰安其安,莺鸠不羡鹏飞抟。端知扶摇上九万,无异路跃蓬蒿间。是身江海一漂粟,身外纷然皆外物。一廛傥可容所寓,何用渠渠作高屋?”在党怀英的诗作中,也不乏佳句,如“东风欲放萌芽动,已有疲牛啮烧痕”(《和元卿郊行》);“驿亭春半余寒雪,墙角无人草自生”(《山道中》);“佳人何在暮云合,游子不归春草深。曲槛凭栏花羃羃,扁舟系岸柳阴阴。避人白鸟忽惊去,双影飞翻明翠岑”(《龙池春兴》)。
他还著有《竹溪集》,今佚。其诗见《中州集》卷三,词见《中州乐府》。党怀英擅长书法,他十分喜欢秦李斯和唐李阳冰的玉箸篆书,临习不辍。中唐时,舒元舆曾作《玉箸篆志》,慨叹玉箸篆后继无人。党怀英下定决心,要发扬继承二李的书法艺术,坚持数年精心钻研,临池不辍,终于继承发展了玉箸篆书,因而名声四扬,光耀史册。正如赵秉文所说:“(党)怀英书上轧钟(繇)、蔡(邕),其下不论也。小楷如虞(世南)、褚(遂良),亦当为朝中第一。”(《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泰和重宝”出自他手
党怀英作为一代大儒,在朝时延续北方儒学,主张行王道、施仁政、道中庸。他革新金朝科举制度,将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付诸实践。元好问尊其为“文脉正传之宗”。党怀英主持《辽史》编修18年,已成书,却未出版。因金是“土德”(金章宗在1202年时提出的“五德”定位)还是“金德”(1202年以前的定位。新朝需要确定自身德运,以证明取代前朝的合法性),各方争论不休,至金亡仍无统一意见。元代重修《辽史》,材料皆来自金朝。
据《金史·食货·钱币》记载:泰和重宝是金章宗泰和年间铸造发行的重要钱币。它的铸造成功有着一段复杂的过程。
金初没有自铸的钱币,只是沿用辽、宋旧钱。正隆三年(1158年),朝廷开始设监铸钱。泰和元年至三年(1201年一1203年)间,由于钱、银、纸钞发行过多,标价不一,加之朝廷督察不力,造成了混乱局面。官府又时行时止,从而造成国库空虚,经用不足,民众生活逐渐贫困,繁荣昌盛之业走向衰败。到了泰和三年(1203年),由于发行货币的严重失控无度,整个社会各层面矛盾弊端越发凸显。面对此种局面,金章宗召集群臣商议,实行改革,决定以铸造新币来稳定时局。
泰和四年(1204年)八月,金廷让党怀英用玉箸篆书书写了“泰和重宝”四字铸于钱币上。其字线条流畅,笔画圆润老熟,柔中寓刚,洒脱俊逸,后人以“金泰和”而美称之。“泰和重宝”在我国众多钱币和钱币书法中,无论其形态还是其风格、韵味都是独树一帜的。因此,它是钱币收藏者不可多得的珍品,是具有独特美感的钱币书法的精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古币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