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白莲
清晨的阳光透过洁净的玻璃窗洒进实验室,内蒙古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青年科学家李佳智研究员正专注地制备人源蛋白样品,她和团队正在围绕RNA修饰酶与癌症机制展开深入研究。
“RNA修饰酶就像是给生命指令加密的‘编辑器’,而疾病,往往就藏在这些‘编辑出错’的地方。我们通过‘加工’‘标记’,大幅改变RNA的‘命运’,从而调控细胞生长节奏。”李佳智说,“我们不仅要揭开癌症背后的‘分子密码’,更希望以此为基础,推动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
从基础研究到健康福祉,李佳智从事的科研工作听起来遥远复杂,但现实意义却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对于癌症患者,它可能带来更精准、副作用更小的靶向治疗;对于慢性疾病,它能帮助理解病因,从源头预防;对于新药研发,它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李佳智有着令人瞩目的学术履历:哈佛医学院博士后期间,她在《Natur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阐明了甲基转移酶识别和修饰tRNA的分子机制。她曾作为第一执行人完成赛诺菲制药公司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Nature》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2023年,李佳智放弃国外优厚条件,作为“骏马计划”高层次人才回到母校内蒙古大学。
“在内大遇见你,是我今生最美丽的风景。”2023年9月,站在校园新生报到处的展板前,李佳智百感交集。17年前,她是怀揣梦想的内大新生;15年后,她以教师身份重返母校。“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母校的老师教导我追逐梦想,教会我责任与担当。”李佳智说。
2011年,李佳智由内蒙古大学推免至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此后,从中科院到哈佛医学院,她的科研之路越走越宽。但无论走得多远,她始终记得2017年博士毕业前夕,母校老师对她说的那番话:“我们希望你飞得更高,去看更广阔的世界。但无论成败,内大永远是你的家。”2022年,完成博士后研究的她,只向内蒙古大学投递了唯一一份简历。
在哈佛的求学经历让李佳智始终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出国际一流的研究?”这种追问转化为推动母校科研发展的强大动力。回到母校后,入选多项人才计划的李佳智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她着手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并为本科生开设科研实践平台,培养科研新生力量。“虽地处边疆,相信我们同样具有巨大的科研潜力,希望通过和团队共同努力,为内蒙古大学乃至区域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李佳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