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韬:当欧洲惊觉与美国“三观不合”

环球网 2025-04-14 06:46:44

西方同盟的倾颓声正在簌簌响起。越来越多的欧洲人突然发现,作为长达近80年的“亲密盟友”,欧美的“三观不合”越来越明显。

“我们不得不担心我们的共同价值基础不再稳固。”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说。长期以来,欧美被视为西方价值观的坚固同盟,共同捍卫着所谓“自由民主”价值体系。然而,美国高官在今年慕安会上的讲话无情击碎了这一表象,让欧美之间的价值观分歧暴露在世人面前。美方公开干预欧洲内政,力挺极右翼势力,意图打造“跨大西洋右翼联盟”,对欧洲发起“意识形态之战”。共同价值的日渐缺失,已成为欧美之间的根本分歧与跨大西洋关系的主要威胁。

“现任美国政府的世界观与我们不同,他们无视既有规则、伙伴关系和相互信任。无法无天绝不能成为世界新秩序的指导原则。”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说。美国政府不惜打破二战后自己主导建构的国际秩序规则,对多边组织“不合则弃”,频频上演“毁约、退群、撤资”的戏码,与欧洲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理念形成强烈反差。在处理盟友关系时,美国现政府把欧洲和北约当作“战略包袱”,指责欧洲在安全事务上“搭美便车”,在乌克兰危机和欧洲安全问题上搞“越顶外交”。有欧洲学者发出哀叹:美国不再是欧洲的“可靠盟友”。

“欧盟将挥动大锤反击美国的关税政策。”欧洲钢铁行业代表说。当本国产业优势丧失时,美国政府选择以保护主义和“掠夺性资本主义”作为应对之策。他们视市场如无物、契约如“弃约”,即便是对欧洲盟友也毫不手软;一再声称欧盟的成立就是为了“坑美国”,觊觎格陵兰岛的丰富资源,试图虹吸欧洲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欧洲主流媒体痛批美方是“经济文盲”,患上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狂躁症,这种激进且反复无常的保护主义是在“玩火”。

美国政府的这一系列做法,改变着欧洲的美国观。欧盟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一项民调显示,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以来,欧洲对美国的好感度不断下滑,仅有22%的欧洲人还把美国当作盟友。欧洲也为此采取了一些行动,然而,这些只是欧洲在地缘政治压力下的应激反应,仅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回望过去,每当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出现危机,欧洲的战略自主雄心就会被点燃,却屡屡因危机缓和而不了了之。当下,欧洲真正需要的,是从根源上审视欧洲何以陷入此种境地?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究竟应走向何方?什么样的国际秩序才真正符合欧洲利益?如此一来,欧洲才可能下定战略真正转向的重大决心。

盲目追随美国政策,让欧洲在全球层面付出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和代价。长久以来,欧洲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与美国牢牢绑定,甚至不惜自身利益受损。在美国影响下,欧洲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掏空了内部战略资源储备;对中国实施“去风险”,推高本国从生产制造到消费全链条的物价水平;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货币超发,资本脱实向虚,形成经济泡沫……事实证明,当美国的“拉拉队长”弊大于利。欧洲的“牺牲”并未为自身长远战略安排带来裨益,也没能换来美国的“嘉奖”,反而被卷入美国渲染的“民主VS威权”叙事,使欧洲外交空间严重受限,创新竞争力和财富创造力逐渐落后,甚至在自身擅长的全球治理领域也失去了优势。如今,美国对欧洲再次失信,并进一步恶化欧洲安全格局和战略环境。

这是一个多极化时代的开始。在今年慕安会的报告中,欧洲仍试图以西方主导的“自由世界秩序”为框架,为未来国际格局演变寻找符合欧洲期望的路径。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变化是长期的,保守主义思潮和势力的回归不是一个“暂时的特例”。欧洲抱着期盼欧美关系柳暗花明的侥幸心理,软硬兼施、千方百计延长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最终只会消耗大量金钱和资源,来换取虚假安全和短暂共荣。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反霸权意识加速觉醒,越来越多的国家看透了在美国这番离谱举动的背后,是帝国余晖下难掩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受到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伤害的多数国家正在团结起来,现在,已不是由美国决定“带不带其他国家玩”,而是全世界在有条件地抛开美国。法国《回声报》的评论写道:“欧洲迎来了与美国‘脱钩’的历史性机遇。”是继续高唱“友谊地久天长”,还是选择“啊,朋友再见”,欧洲需要认真思量,作出决定。(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

2 阅读:30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92

用户10xxx92

1
2025-04-15 14:34

美国=垃圾粪坑之国

环球网

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