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防缺铁性贫血

新浪财经 2025-04-14 07:44:23

□夏乐敏

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储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它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长期贫血会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造成组织缺氧,从而危害人体各个组织器官。那么,怎样预防缺铁性贫血呢?

合理膳食

一旦确诊为缺铁性贫血,首先应从食物中补铁。最容易吸收的是瘦肉和鸡蛋。其次,猪肝、海带、木耳、香菇、豆类、芹菜中铁的含量也较丰富。另外,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也很重要,因为维生素C能协助铁的吸收。有些年轻女性为了减重而过度节制饮食,并养成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有些老年人担心会患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常以素食为主,不敢吃肉、蛋,过分限制饮食,也极易发生营养不良,造成缺铁性贫血。所以,这两种情况应及时改正,要做到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

饭后不喝浓茶

茶是一种常见的饮品,但茶叶中含大量鞣酸,会在人体胃内与未消化的食物蛋白质结合形成鞣酸盐,进入小肠被消化后,鞣酸又被释放出来与铁形成不易吸收的蹂酸铁盐,妨碍铁在肠道内的吸收。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人体内铁缺乏。因此,嗜茶成瘾的人应当适当节制,饭后不要立即喝茶,更不要喝浓茶。

控制慢性失血

胃、十二指肠溃疡、痔疮及频繁的鼻衄、咯血、尿血等慢性疾病因长期失血,也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需尽早治疗。

矫治吸收不良

铁的吸收部位在人体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胃、小肠术后以及慢性腹泻,往往会影响铁的吸收。胃酸能促进铁与铁螯合剂结合,促进铁的吸收。但萎缩性胃炎患者因胃酸缺乏,不能将食物中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不利于铁的吸收。遇到以上这些情况,应积极矫治影响铁吸收的原发性疾病。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