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之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让其掌兵主要是政事因素 其实托孤李严,让其掌兵主要

风城春史呀 2025-04-14 11:26:30

刘备临终之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让其掌兵主要是政事因素 其实托孤李严,让其掌兵主要是政事因素。众所周知诸葛亮是荆州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人家是从南阳被刘备擢用的,但诸葛亮成长于荆州,利益也处于荆州,是荆州派的人物之一。选诸葛亮当托孤大臣,那就是把政事全权交给诸葛亮,换句话说,就是让荆州派完全掌握蜀汉的朝堂,即官员的任免、利益的分配。但是从关羽失荆州开始,蜀汉的大本营就从荆州转移到了益州,荆州的地盘几乎丢光了。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其中很大的政事考量,也是宫廷大量荆州派官员成了无根之木,人家没法调动荆州的资源来为蜀汉出力,成了一定程度上吃空饷的官员,算上跟刘备入蜀的大量东州派官员们,益州士族们要出今后战争的所有钱、粮,还得养一大票自己不熟悉、对自己不一定友好的官员。那那些益州派的人花了更多的钱,自然就会渴求更多的权力,要是付出与回报不符,不一会底下就要反了。 刘备死前在白帝城无颜面对成都人,再加上曾经抢劫成都城,再加上诸葛亮长期执政成都,成都那边对他的忠心程度也是很可疑。但是刘邦有军功威服,天下不能不从。刘备呢?他猜忌诸葛亮的意图只怕都不敢有。长期待在永安,蜀国有两个中央,把永安托给李严,诸葛亮在成都就由他去吧。至于死后,刘备有几个胆子能想多少也很难说。但是自从离开夷陵之后他就没有选择了。 说这个时候蜀国接近亡国也不是假的。之后就是南中叛乱,诸葛亮拒绝平定,先交好孙权,拿到益州牧,得到孙权的背书之后,诸葛亮成功排挤掉了李严,得到了兵权彻底掌控了蜀国的事情。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反面典型,曹睿托孤。曹睿本人其实不傻,托孤还是留下了四个人,结果因为自己死得有点晚,让孙资刘放找到了机会,抓着曹睿的手写下了诏书,把托孤重臣从四个人改成了曹爽和司马懿两个人。 就算司马懿放弃争权,曹芳也会被曹爽欺负到姥姥家,会不会改朝换代也是随曹爽的心愿。说到底,还是没留够充足的过渡时间,就算让曹芳拉一打一,打下去了一个人,还会剩下的一个代行天子权的重臣。谁也不会指望自己孩子摇身一变成为刘彻或者李世民,甚至连成为刘义隆级别的二代都不敢指望。益州派那些人刘备不熟也不放心,但这么多年刘备看下来,李严的政事才能很强,加上李严和益州本地人关系不错。 让他来代表益州的本土势力的利益再合适不过。随即让李严为中护军,统管内外军事。当然军权没全给他,毕竟只是让他当个东州士族和益州士族的中间人、代言人,手上的军力足以震慑一方、让那些士族们有安全感就行了,毕竟派斗争只是内忧,旁边还有曹魏和孙吴在那虎视眈眈呢。刘备托孤两位大臣结束,再任免各派的官员,尽力把政事力量做得平衡,觉得这样就能避免派间矛盾的爆发。 我推测刘备只是让李严统率永安宫附近内外诸军事,至于其他地区的兵权,肯定会被开府治事的丞相,通过征辟属吏逐一收拢,譬如召镇汉中的镇北将军魏延为丞相司马。后续待时机成熟,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征调李严,也未尝不可,还有一点,尚书令其实也是可以制约架空三公的,东汉就是如此。李严为尚书令,却被安排留镇永安,那尚书台的工作谁负责呢?肯定是留给录尚书事的丞相了。而刘备对此肯定心知肚明,所以刘备真正想把蜀国军政大权交给谁,不言而喻。

0 阅读:96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