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野”也须恪守文明底线

齐鲁壹点 2025-04-14 17:37:40

正值山花烂漫,近日,在四川成都等地掀起一股“打野”热潮。所谓“打野”,是对“挖野菜”的一种新称呼。在社交平台上,各种“打野攻略”“寻鲜地图”层出不穷,探寻野趣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交方式。但不文明的“打野”行为损害了村民的利益,也引起了当地村民的不满。

当“打野”大军闯入乡村,暴力采摘、误挖药材、损毁庄稼等不文明行为也随之而来,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更直接侵害了村民的经济利益。这场看似无害的郊游活动,实则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深层矛盾。

“打野”行为之所以引发争议,关键在于其模糊了公共资源与私人财产的边界。许多游客将田野视为无主之地,把村民精心种植的药材、竹笋当作“野生”资源随意采挖。这种认知偏差背后,是城市居民对农村生产生活逻辑的陌生与误解。

正如有村民价值数百元一公斤的黄连被踩踏,刚种植的黄柏树苗被折断,这些损失对于依靠土地谋生的农民而言绝非小事。当城市休闲文化与传统农耕文明相遇,缺乏尊重的互动必然导致冲突。

从法律视角审视,“打野”过程中发生的损毁农作物行为已构成民事侵权。更具警示意义的是,若破坏行为达到一定数额,还可能涉嫌盗窃罪或故意毁坏财物罪。亲近自然的权利应止步于他人合法权益的边界。那些翻越围栏、强行进入他人承包地的行为,已经逾越了法律允许的范畴,将休闲活动异化为违法行为。

面对“打野”乱象,单纯依靠事后追责显然不够。有些地方通过设置警示标牌、加强劝导、规划专门线路等举措,试图在满足市民需求与保护农民权益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治理思路值得肯定,它既承认了市民亲近自然的正当需求,又通过制度设计规避可能产生的冲突。还有的村集体计划开辟专门“打野”区域并按市场价格交易的想法尤为可贵,这种将“流量转化为乡村振兴助力”的尝试,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现代人该如何正确理解“野趣”?真正的自然教育应当培养敬畏之心,而非掠夺之欲。亲近自然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是观察而非占有,是欣赏而非消费。

当城市人口渴望逃离钢筋水泥、回归自然时,我们需要建立更加文明、更加可持续的方式。这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管理措施的完善,更需要每位市民游客内心建立起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0 阅读:6
齐鲁壹点

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