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东北沦陷,60岁的乡绅戴凤龄,为打鬼子,带着全家50多口人一起抗日,活下来的只有几个寡妇和戴万龄的几个孙子辈的孤儿,其余的全部壮烈牺牲!
戴凤龄,原名戴万龄,他是敦化城东的一户地主人家。在1931年的918事变之后,这名已经年过六旬的大地主,率领全家老小,一起起来进行抗日,而且誓死都不要做亡国奴。
1933年,日军不断的向吉东地区增援兵力,因而很多的救国兵都死在了战场上,最后为数不多的他们,被迫撤离到了黑龙江的老黑山地区,而这个地方,正是我国与苏联之间的国境线。
救国兵司令王德林,在面对敌军的追击,却不得不做出退入苏联的决定。
之后戴凤龄冲出了重围,与戴家子孙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的第五军,之后还与周保中军长一起打了好多的胜仗。
1937年,已经67岁的他,竟然还荣升成为了副团长,并且还为军队筹措粮食。
我们知道,粮食在打仗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物资,戴凤龄等人为了搞到粮食,派出去了8个副连长,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却因为汉奸告密,除了一个人逃脱,其余的人都被杀死了。
在军队几乎要粮食断绝的时候,戴凤龄亲自带着自己的儿子和战士们来到沙河沿,但是又一次不幸的是,他们再一次遭到汉奸的出卖,最后戴凤龄被捕,而戴凤龄的儿子为了营救父亲,却被日本人活活打死。
在严刑拷问下的戴凤龄,坚决不告诉抗联五军的秘密,同时戴凤龄为了发泄心中对日本人的不满,嘴里还不停的辱骂他们,而就是这样的行为,最终惹怒了日本人。
日本人将戴凤龄绑在两块钢板上,向周围撒上了汽油,而其中的一名日本士兵,把抽剩下的香烟,丢在了汽油上,瞬时间,火光四起,戴凤龄就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了。
从1931年开始,戴凤龄就带着全家50多口人一起参加抗日,而到1945年日本军投降,戴凤龄全家老少,几乎都死在了抗日的战场上,可以戴凤龄真的做到了“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什么是“忠贞报国”四个字。
戴凤龄一家虽然50多口人牺牲了,但是庆幸的是,戴凤龄的孙子戴友善活了下来,我想这对于戴凤龄来说,也是心里的一种安慰吧。
戴凤龄是一位地主老财,在中国人的眼中,或许对这样的字眼,都不会有什么好的印象,他们往往被刻画成贪婪、冷酷以及残忍的形象。但是对于戴凤龄来说,他恐怕是与这些词语是不沾边的,他或许就是这些淤泥中的一枝独秀吧。
戴凤龄,原来的祖籍其实是山东。山东因为一次天灾,使得很多的当地的百姓都不能吃饱,每天过着有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戴凤龄一家迁至了吉林的敦化。
中国有一句古话“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戴凤龄的祖上,成为了当地一家有名的首富。
在戴凤龄出生的时候,他们一家就已经非常的富裕了,不仅拥有很多的地产,而且家里的牲畜成群。
在现在来说,戴凤龄这样的生活足可以称之为是富二代,但是戴凤龄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他并没有因为这样,就去欺负那些穷人,反而经常去帮助可怜人,同时还爱抱打不平事。
随着戴凤龄长大,他成为了家里的一家之主。在他的手下工作,戴凤龄不仅给农民减租,而且碰见特别困难的人,他还免租。
除此之外,他看见有一些百姓,因为吃不上饭饿肚子的时候,他经常性的给他们施舍,去接济他们。因此,戴凤龄在当地的百姓心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善人。
如果没有日本人对东北的侵略,我想戴凤龄带着一家人,会一直平平稳稳的生活,但是日本人对东北的侵略,使得戴凤龄不能做事不管,甚至带领一家人,参加到了抗日的行列当中。
戴凤龄,虽然是一位大地主,但是他却是与众不同的,他对待穷苦百姓,是一个大善人,对待国家危难,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用他自己的生命,并且带领全家老小,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最后英勇就义。
爱国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更是需要我们用行动表达,而戴凤龄真正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