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活在当下,自明、自在、自得

经济观察报 2025-04-15 12:31:54

今天的主题是骆医生提出的,探讨“我们如何让自己拥有定力?”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我尝试从大模型中了解大家对医生的看法,分别询问了Kimi、DeepSeek和豆包。结果发现,大模型对医生的描述比管理学者更加“困难”。

这让我逐渐理解了骆医生为什么让我讲定力——在如今的时代洪流中,我们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一方面,我们身不由己,许多现状难以改变;另一方面,我们又清晰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强烈震动。

从我们自身来说,既要奋力划桨,努力前行,同时又要避免被时代的巨浪吞噬。这或许就是我们目前最真实的处境。

我们该如何做?

在当前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状态下,我们真正需要讨论的是“我们该怎么做?”答案是:依赖于自己的稳定性。

在一切不确定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身的稳定,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要依赖自身的稳定性,首先需要明确“稳定性”究竟是什么?

作为研究组织与领导力的学者,我们特别强调领导者的稳定性对于整个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因此,这项研究帮助我理解了一个人的稳定性需要通过四个方面的训练来达成。

这些训练不仅是领导者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

01拥抱孤独,接受挣扎

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我们首先需要学会拥抱孤独,接受挣扎。只有真正接受这些,才能获得内心的稳定性。

多年前,我曾到访古希腊重要的城市以弗所,追寻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起源之路。在以弗所的古城遗址中,我看到了医神的标志——蛇杖,那里既是宗教的圣地,也是医疗的中心。

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人类从古至今,既需要内心的信仰(宗教)来维护精神,也需要外部的医学与医药来守护身体。

站在古城中,我回想起赫拉克利特的观点,除了大家所熟悉的“万物皆流”的哲学思想,他还强调:

“妄图在人群中找寻存在价值是注定要失望的。你会发现,人性原本该有的闪光点早已被自身的愚钝与轻信所掩盖。”

因此,他建议每个人都要有能力守护自己。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是管理自己还是应对困顿,都需要依靠自我觉悟、自我觉醒,并超越外部的评价。虽然外部评价不可避免,但我们必须保持内心的稳定,这是战胜焦虑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

这种稳定性需要“四个心”的支撑。我第一次提出“四个心”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当时,珠三角的“三来一补”企业遭受巨大冲击,我与他们探讨如何保持稳定。第二次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东莞一些企业倒闭,老板跑路,员工失业,我再次用“四个心”帮助大家应对困境。第三次是2020年疫情暴发时,我在上海与大家讨论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与增长。

第一,同理心

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接受自己的处境。就像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接受它的挑战与责任。同理心让我们在焦虑中找到平衡,从而更好地面对不确定性。

第二,平常心

什么是平常心?就是自然地去做正在做的事情,不刻意、不焦虑,顺其自然就好。

第三,积极心

我在企业一直说一句话:凡事往好处想,往好处做,必有好结果。遇到难题时,只要记住这句话就够了。

第四,信心

信心能够对自己正确评价后,产生出一种坚定的自我信任感。

我特别喜欢“修己安人”中“修”与“安”这两个字。修,寓意久远、美好,是追求内心的美好与成长;安,是接纳现实、保持定力与能量。如果我们能做到修己安人,外部的挣扎、困难与难题就变得可以接受。

只有内心安定,才是我们面对动荡最可依靠的力量。

02近观与远看同一个主题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如何让自己在面对任何事物时,既能近观,又能远看,从而找到平衡。

杨振宁曾写过一篇文章《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给了我很大启发。他写道:孤持、距离、自由眼光是相互联系的特征,是所有科学、艺术与文学创造活动中一个必要因素。

多年前,我读蒋勋的《池上日记》,其中一段情景让我印象深刻。他在池上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邀请了全球著名诗人。原本计划在大自然中朗诵,却突遇暴雨。诗人们决定在雨中完成朗诵。蒋勋在那一刻顿悟:“也许诗句醒来就应该在风声、雨声里散去。”

这种“近观远看”的能力,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拉开心理距离,看到更多可能性,从而激发真正的创造力。

2023年春节后,我在企业的开年讲座之间辗转。恰逢江南飘雪,会场位于星云大师建造的大觉寺旁。雪中前往大觉寺,想起星云大师的教诲:“随缘自在”。这是一种自明与自得的境界。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我们都需要训练一种心态——骤变即是新机,融入其中,安处当下,对自我潜能深度挖掘与释放。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可能成为撬动未来杠杆。

03利他与融合

这一点,我相信医生比其他人更有体会。我们常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但医生的奉献精神甚至更甚——他们常常牺牲自己,直接拯救他人的生命。

在当今社会,利他与融合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维度。因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觉察到我们几乎所有的行动和愿望,都跟他人的存在息息相关。我们几乎所有的行动和愿望,都跟其他物种的存在息息相关。

作为一名企业研究者,我强调以知识驱动成长,这是个体和企业又一个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选项。

知识被视为一种特权的存在,在今天显得更为突出,但这种特权需要一种力量的辅助——仁爱。知识与仁爱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基石。这是我在以弗所古城中深刻感受到的。

因此,如何敬畏知识、以仁爱为本,才是人类获得这份特权的因缘。

我特别佩服闻玉梅院士。去年,90多岁高龄的她决定为老年人健康做一件事——组织专家编写一本关于健康长寿的书。她说:“国家需要,百姓需要,我就做。”这是闻院士的自明与自得。

当我们拥有这样的内在价值取向,并真正践行仁爱之心时,知识的力量会让我们体悟到生命的正念正解,从而安顿好自身的愉悦。从闻院士身上,我深刻感受到这种正念正解与自身愉悦的力量。这正是我们稳定性的第三个维度。

04纯粹地创造

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纯粹的创造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这也正是它能够给予我们帮助的地方。

我们面临着许多烦恼,但我非常认同一个观点:与其为不确定的未来焦虑,不如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

“与其为朦胧的未来而烦恼忧虑,不如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

——托马斯·卡莱尔

这种态度帮助我在焦虑中找到稳定。

商学院的一个重要赛事——戈壁挑战赛,我曾四次参与。我参与的原因并非仅仅是为了自我挑战,而是因为它的起点——阿育王寺,这是玄奘西行的起点。120公里的赛道正是玄奘当年西行的路线。

通过这四次的经历,我开始认真地去理解玄奘的精神,他花费17年时间走到那烂陀寺,发现与预期不同后,又继续探索,最终带着657部佛经返回中土,并花费20年时间翻译这些经书。当时玄奘的一双草鞋都被大家崇拜的时候,他还是安静地坐下来翻译经书。当玄奘把所有的经卷翻译完后,并将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编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落笔之后就圆寂了。

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纯粹和坚持,为人类带来了智慧。在面对困难时,我常用四句话来激励自己:

1、逆来“顺”受,这是我母亲的教导,在逆境中要“顺”受,即在逆境中找到适应的方式;

2、以“我”为主,即不受外界干扰;

3、“太难”太多,“简单”很少,只做简单。专注于简单的事情,因为简单往往带来成功;

4、要成为“植物”,我认为人和企业应该像植物一样,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扎根生长,适应变化。

在纯粹的创造中,我借鉴了中国文化的智慧。道家强调“自知者明”,这是道家的自明与自得。

我很喜欢黄庭坚,他说,“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我们应该理解与知识和书本的关系,尽己,意味着完全接纳而不责备;也不执着,逐一突破,持续提升。

做真实的自己,当我们是真实的自己时,就会是真诚和纯真的,然后从自明到自在,再到自得。因此,我们常常讲活在当下,专注于自己的行动,就能达到自在和自得的状态。

结束语

今天,我从一个人获得稳定性的四个方面来分享我的观点。我希望大家与复杂的世事共处,与剧烈的变化共生,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和谐。(本文完)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