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6类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防护指南来了→

新华报业网 2025-04-15 14:31:29

春季,万物复苏,本是人们外出踏青、享受大自然美好时光的季节。然而,随着气候的变暖,细菌和病毒也开始活跃起来,导致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

江苏省疾控中心提醒,气候变化反复,冷暖空气交替频繁,为这些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学校师生,由于人群密集,更容易成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高风险群体。流感、麻疹、水痘、百日咳、猩红热以及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感染等疾病,在春季尤为需要警惕。这些传染病各有特点,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那么,如何有效预防这些呼吸道传染病,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流感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潜伏期一般为1—3日,出现急起畏寒、高热(≧38℃)、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预防要点:

除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

接种疫苗。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见,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麻疹的潜伏期通常为10—14天,初期症状可能只是发热、流涕、咳嗽等,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如果你在口腔颊黏膜发现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突起(医学上称为“柯氏斑”),那可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是麻疹的早期信号!

随后,皮肤上会出现红色斑丘疹,从面部和耳后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少部分病例可出现肺炎、喉炎、中耳炎、心肌炎和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预防要点:

1.接种疫苗。通过预防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自2020年6月起,我国实施8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的免疫策略。

2.控制传染源: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婴幼儿和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易在一些儿童聚集的地方引起暴发,如幼儿园、托儿所、小学等,这些地方应及时做好水痘的预防保健工作。

症状通常包括低热、食欲减退、头痛、身体不适等,持续1—2天后出现红色斑点,躯干处较多,四肢、头面部少,这些斑点会迅速发展成充满液体的水疱,并且非常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预防要点:

1.接种疫苗:全省所有7—12岁儿童(无户籍所在地限制),均可在现居住地或学校所在地的接种单位免费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2.控制传染源: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更加易感。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员是主要传染源。

其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病程较长,可持续2—3个月,故称“百日咳”。是法定乙类传染病。

预防要点:

1.接种疫苗。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预防百日咳和死亡的重要措施。适龄儿童应全程接种,未全程接种的适龄儿童应尽早补种。

2.若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链球菌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5—15岁为高发年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患者感染后潜伏期1—7天。大多数患儿表现为急性起病,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同时伴咽痛、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

患儿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可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皮肤充血的基础上有猩红色弥漫性小斑丘疹,皮肤压之变白,去压后数秒钟恢复充血。皮疹多1周内消退,1周末至第2周开始不同程度的脱皮,呈米糠样脱屑或大片的脱皮。

猩红热患儿还可有一些特殊征象:

(1)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周及鼻尖显得苍白,称为环口苍白征。

(2)舌乳头红肿,突出如鲜红的杨梅,称为杨梅舌。

(3)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地方,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极少数患儿情况严重,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甚至休克,有时可并发心肌炎、肺炎、肾炎、风湿热等疾病。

预防要点:

猩红热目前无疫苗可预防,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病原传播。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与密切接触传播。

它在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更容易引发较严重的症状,如支气管炎和肺炎。但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类似普通感冒,不必过度担忧。

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目前没有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很重要。

如出现上述传染病的症状,尽早就诊,进行规范治疗。

对付传染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很重要

对付传染病,勇敢地跟它打上一仗并非智慧之举。相反,躲避、远离才是上策。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接触眼睛(如揉眼)、鼻子(如挖鼻)和口腔(如掏牙),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上臂遮挡或者纸巾捂住口鼻),避免用手遮挡,因为遮挡后忘了洗手卫生是常事。

2.保持环境通风。如因为天气原因需要关闭门窗时,可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建议不低于30分钟。

3.春季属于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封闭场所。如在人员密集场所或身边有流感样症状的人员时,应佩戴能防飞沫的口罩(如一次性医用口罩),口罩要同时遮住鼻和口。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王甜

图源视觉中国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