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陶伟
暮春时节,合肥市农村成片的麦田泛起层层麦浪。麦田之上,一架架植保无人机飞速掠过,伴随着机器轰鸣声,防治药液如“及时雨”均匀喷洒向麦苗。
当前正值小麦齐穗扬花期,正值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关键“窗口期”。为保障夏粮稳产增产,安徽合肥持续加大防控力度,通过植保无人机喷防作业、专家技术指导、创新服务模式等多措并举,全力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组合拳”。
抓早抓实,健全防控机制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将小麦赤霉病防控作为“稳粮增产”的重要措施,提前部署,科学防控。该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站长戚传勇介绍:“早播小麦已进入齐穗扬花期,这是防控的关键节点。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做到关口前移、精准施策、见花打药,确保防控质量。”
为强化防控措施,合肥市建立了“测报—分析—研判—预警—防控”闭环式“周监测”机制,通过“技术指导+防治监管+专家到田+服务主体+日调度”“五位一体”的综合措施,推动技术到田、农资到户、服务到点。
同时,合肥市健全贯通由“点”到“面”的“村(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观察+乡(镇)普查+县(区)监测+市研判”防控预警机制。
“我们在全市设立了25个病虫害基层测报点、17个市县共建测报点,每周汇总分析各地小麦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掌握田间病虫害发生实况。”合肥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植保站站长曹超杰介绍,通过在关键节点组织技术人员会商研判,发布病虫情报,为科学指导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专家入田间“把脉开方”
4月8日,在肥西县花岗镇种粮大户周俞胜的小麦地里,合肥市农业专家、农技人员仔细查看小麦生长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去冬高温少雨,导致部分麦田墒情不足。”合肥市小麦种植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张文静教授告诉周俞胜:“你可以在上午9点左右观察,如果麦苗出现叶片卷曲,且土壤开裂,就需要及时灌水。一定要浅水沟灌,水不能上畦面。”
防治的关键在田间管理。合肥市组织695名市、县、乡三级农技人员和50名农业技术专家,成立34个专家指导组深入一线,将防治技术送到农民手中。“经常有专家到田里把脉问诊,田间管理越来越规范,不仅节约了成本,还能提高产量。”周俞胜说。
据悉,专家团队还针对赤霉病防控提出“两保两控”策略,即控流行、控毒素、保产量、保品质,强调选用高效药剂的重要性。
科技来助力,作业更高效
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装备在合肥市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防治效率。肥西县双全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从金表示:“无人机作业效率远高于人工,且政府提供补贴,大大降低了成本。”
同时,合肥市推广“以大带小”防控模式,让飞防组织在为种植大户喷防时,为周边小农户开展代防代治,有效破解了小农户“谁来防、谁来服务”的难题。长丰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书记王传芹介绍:“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小农户的植保服务需求,也确保赤霉病防治工作不留死角。”
为提升防治的科学性,合肥市普及智能化监测装置,如庐江县投放的小麦赤霉病监测仪,依据气象因子、菌源量等自动预测赤霉病发生情况,为测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实行第三方监管,对无人机作业轨迹、飞行高度、药剂浓度等进行科学评判,确保防控效果。
截至目前,合肥市已投入小麦赤霉病防控补助资金3268.3万元,完成适期防治面积96.15万亩次。全市2360台现代化植保机械、554个统防统治服务组织、1792台飞防无人机等设备正全力保障夏粮增收。通过抓早抓实、专家指导、科技赋能,合肥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为夏粮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