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跨界砌筑工,他主导设计国内首台砌筑行业机器人

极目新闻 2025-04-15 22:42:02

极目新闻记者李晓梦

通讯员张文一

粗壮的手指、硬厚的老茧、紧实的肌肉——这是吴春桥与上万吨耐火砖“亲密接触”中所留下的磨砺印记。28岁,从木工跨界到砌筑工,师傅们质疑他年龄大了学不会,老同事们认为他肯定干不长,就在这样的质疑声中,他凭着“犟劲”,硬是将砌筑工艺干到了极致,成了大家口中的“毫米级”砌筑大师,荣获第十五届中华技能大奖,这也是中华技能大奖设立以来的首位筑炉领域获奖者。

去年,53岁的吴春桥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武汉仅此一人。近日,他又入选2025年第一季度“湖北好人”公示名单。“希望能研发出更多智能化成果,同时也把好的经验和方法传承下去。”4月15日,在吴春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吴春桥满怀信心地对极目新闻记者说。

28岁转行,师傅们质疑“你学得会吗?”

1989年,吴春桥从技校毕业进入中国一冶,做木工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这在当时是一份很多人羡慕的工作,“不用到处跑项目,不辛苦”。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春桥和同事们一起去武钢焦化项目部义务劳动,当时,现场热火朝天的工作现场深深地感染了他。“和我差不多的小伙子们,大家一起干同一个活,比速度、比技术,感觉现场很燃。”吴春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旧两眼放光。

没过多久,他就主动提出转岗去做一名砌筑工。对此,很多人不理解,“放着轻松工作不做,非要来受这个苦”“这个年纪来转行,感觉就干不长……”不仅老同事们不理解,很多砌筑工也不理解。在砌筑工们看来,他们求之不得想去的岗位,竟然有人不干了,“真傻”。但吴春桥不在乎,他一门心思想去干砌筑。

转岗后,吴春桥去的第一个项目在邯郸,主要是做一些搬砖提灰之类的配合性的工作。有人质疑他搬砖都不一定搬得好,他不信邪,但到现场看到各种砖,他果然傻了眼。

“一座焦炉有500多种耐火砖型,有的耐火砖看似一样,实则有细微差别,有的耐火砖五六斤重,也有的几十斤重。”吴春桥回忆,他只有靠笨办法,看着别人怎么干他就依葫芦画瓢,再一边观察老师傅们的砌筑手法、动作姿势等,只要有活儿他都抢着干。就在这座焦炉砌筑工作过半时,他顺利学会了砌砖。有时候,老师傅们也在间隙指点他砌砖,他都牢牢记在心里,休息时就在脑子里“放电影”,回忆砌筑要点。

误差±0,他砌的炉子被誉为业界的“天花板”

“第二个项目在山西,也是砌焦炉。”吴春桥说,当时建设环保型焦炉急需大量砌筑工,因为之前表现出色,在第二个项目时,他就被点名砌筑焦炉炉头。

吴春桥介绍,砌筑焦炉炉头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当时一般搬砖提灰一两年的人才有资格去砌墙,砌墙少则一年,也有可能根本就砌筑不了焦炉炉头。一开始他也没有信心,几番推辞不敢接。后来还是班长给了他信心,说:“你去砌,砌坏了我负责。”有了班长这句话,吴春桥下定决心放手去干。

“我这样其实属于连跳几级。”吴春桥说,为了把活儿干好,他每天早上提早1小时上班,中午吃过午饭不休息接着干活。别人砌一块砖几秒钟,他可能花几分钟,就是为了把误差降到最低。顶着压力,最终吴春桥完成了这次任务。

此后的十来年,吴春桥辗转于全国各地的项目,有的时候一年在家待的时间也就一个多月,曾连续三年都没有回家过年。就这样,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他的砌筑技术不断提升,他也开始在各类技术比赛中获奖,而这些奖项又给了他更多的信心,激励他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最终成为大家口中的“毫米级”砌筑大师。

“误差±3以内都是合格的,但我砌到±2都不舒服,必须到±1甚至是±0,这样我心里就舒服了。”吴春桥说,这些年在一线,他一直对自己是这样的要求,砌筑完成后,他都把这些墙体当作作品来欣赏。

智能创新,主导设计国内首台砌筑行业机器人

2015年,吴春桥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如何让传统的砌筑方式满足迅速发展的建造水平?吴春桥带领团队在智能化、高效化方面不断发力。

去年11月底,吴春桥带领工作室团队研发的焦炉炉头砌筑机器人在贵州一个焦化工程上进行现场应用检验。通过控制器,这台机器人能用吸盘将耐火砖吸起,铺上耐火泥后完成砌筑。这是国内首台砌筑行业机器人,它的出现,可以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砌筑效率提高30%,且将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这也是吴春桥成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后,选择的技术攻关课题。

除此之外,在吴春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极目新闻记者还见到了一台白色的机器人。吴春桥介绍,这是一台可以进行自动配料和泥浆搅拌的机器人,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我们冶金行业也要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吴春桥说,未来希望能研发出更多的智能化设备与技术,早日实现冶金炉窑砌筑智能化建造。

这些年来,吴春桥和工作室创新团队一起持续深挖技术创新,成功拥有国家级工法4项,省部级工法30项,专利276项。回忆起第一次写工法的经历,当时吴春桥不懂要求,就带着问题一个个去问技术人员,逐条吃透其中的意思再写,就这样他写出的第一个工法就获得了认可。

积极传帮带,带出一批批冶金高技能人才

作为吴春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头人,吴春桥也一直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公司培养后备力量。他结合企业施工生产需要和特点,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示范和名师引领带动作用,一方面规范筑炉施工工艺,开展技术攻关活动,解决一线生产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坚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培训、技能竞赛等工作,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冶金建设高技能人才。

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冶金建设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武汉拉开帷幕,吴春桥成为公司筑炉工参赛选手的教练,他带领徒弟们进行了2个月封闭训练。“白天练实操,晚上学理论。”吴春桥说,通过了激烈的角逐,最终他们团队斩获了团体第一名。不仅如此,他们还囊括了大赛的第一、二、三、五、七名,3位徒弟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人被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吴春桥说,作为一名工人,他获得了国家的认可,他也想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只有勤学苦练才可能出成果,“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干就干出点名堂。”

0 阅读:11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