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公正,就是变相的不公正。” 这句话,在竞技绿茵场上,听来尤其刺耳。足球啊,这运动,真是令人爱恨交织。胜了,自然趾高气昂,恨不得昭告天下;败了,真想砸烂电视机泄愤。而比败北更令人恼火的,是那种原本有赢的机会,却因为场外因素而付诸东流的憋屈。好比玩游戏眼见就要超神,网线突然一断,直接送命,你说气不气顺?最近,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阿森纳对阵埃弗顿,最终比分定格在1:1。平局本不足为奇,可埃弗顿赢得的那粒点球,却引爆了舆论。来简要还原一下:比赛中,阿森纳的斯凯利与埃弗顿的哈里森在罚球区边缘争夺皮球。当值主裁英格兰随即指向点球点。赛事回放镜头一慢放,这球判罚的界限真是模糊!甚至有看台球迷指出,犯规地点可能根本就不在禁区之内。
阿森纳主教练阿尔特塔当场就坐不住了,赛后更衣室恐怕要上演“怒摔水瓶”的戏码。接下来怎样了?前英超金哨哈尔西站出来说话了,他言之凿凿:视频助理裁判系统绝不会更改这一判决。理由?因为这属于裁判员的主观裁量,并非“显而易见的误判”。这就像什么呢,老师说你解错了一道题,你争辩:“老师,我感觉我的思路是对的!” 老师回一句:“我觉得你错了,就这样。” 你是不是瞬间感觉天都塌了?哈尔西的解读是,当时双方球员都在激烈拼抢,难以立刻明辨是谁率先犯规,而且双方的身体接触起始点,或许还在禁区线之外。再者,埃弗顿阵中没有球员对这粒点球提出异议,哈里森本人更是直接起身准备主罚。所以,视频助理裁判系统不会主动介入。这套说辞初听之下好像有些道理,可仔细琢磨,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关键就在于“主观裁量”这几个字。足球比赛,说穿了,是由人来执法的。而人,总归带有主观意识,难免会在判断上出现偏差。
视频助理裁判系统的诞生,原本就是为了修正这些显而易见的错判,从而保证比赛的公平性。现在,这套系统反倒成为了“主观裁量”的挡箭牌,这岂不是南辕北辙,舍本逐末?类似的由“主观裁量”所激发的争议,在其他足球联赛里也屡见不鲜。就拿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来说,尤文图斯某赛季就因频频获判颇具争议的点球,被球迷们戏称为“点球特供户”。这些判罚,通常很难用客观标准去衡量,但却能直接左右比赛的最终走向。再把目光转向我们身边的生活。你是否曾有过相似的体验:明明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了侵犯,却因为拿不出“铁证”,或者仅仅因为对方“自以为是”地认定你理亏,最终只能选择忍气吞声,有苦难言?这种由“主观裁量”所带来的不公,绝不仅仅存在于足球场上,它早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让我们深感无力,内心沮丧,甚至开始对这个世界是否真正存在公平公正产生动摇。那么,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是裁判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是视频助理裁判系统的技术还不够完善?抑或是现行的规则本身就存在着漏洞?
我以为,问题可能出在对于“标准”的定义不够清晰、明确。究竟什么才算得上是“显而易见的误判”?又该如何准确界定“主观裁量”的边界?这些都需要制定出更细致的规则,培养更专业的裁判队伍,并且建立起更健全的监督机制。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秉持一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的求真精神。宁愿多耗费一些时间,多角度、反复观看赛事录像,也要尽最大努力还原事件真相,避免任何冤假错案的发生。要知道,对于职业运动员而言,一场比赛的结果,可能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职业生涯;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一次不公正的裁决,则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我们自然不能期盼所有的改变都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实现。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努力成为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公正的人。当我们不幸遭遇不公待遇时,不要选择沉默,而是要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为自己,也为他人争取应有的权益。让每一项判决都能经得起公众的审视,让每一个结果都能对得起所有人的付出,这才是我们矢志不渝追求的公平与正义。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在足球竞技场上,以及人生的赛场上,赢得真正的凯旋。
用户10xxx02
这还是似是而非的点球,利物浦货真价实的进球都给吹没了,也没见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