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驱动、特色化布局北京银行详解如何走好“二次创业”之路

上海证券报 2025-04-16 10:57:06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韩宋辉)在服务实体的前线昼夜奔忙、在科技攻坚的阵地连续奋战……

2024年,两万名北京银行人脚踏实地践行“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二次创业”精神,以坚韧不拔的奋斗姿态交出了一份“量质齐升”答卷。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资产总额4.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1%,规模站上新台阶;2024年末市值突破1300亿元,全年股价涨幅达43.69%,创近十年最大涨幅;存款规模较年初增长18.34%,负债成本率下降0.12个百分点,负债成本优势凸显……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内部经济动能面临转换、AI大模型重塑千行百业的新形势下,中国银行业充满机遇与挑战。

百年大变局中如何落子,考验着每一位银行掌舵人。

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坚信: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改变,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不管竞争形势如何改变,金融为民、差异定位、价值创造的发展导向没有改变;不管技术形态如何改变,人的核心价值和“人机协同”融合趋势没有改变。

在“变与不变”之间,霍学文的经营思路十分清晰。他在年报致辞中表示,北京银行将以自身数智化驱动、特色化布局、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充分应对外部环境的各种不确定性,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好“二次创业”之路。

厚植“数字化”底色

数字化正在成为北京银行最深厚的底色。

过去三年,北京银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2024年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达到4.6%,行内科技研发人员和北银金科均超千人……

——挖掘数据。“银行最重要的是数据,数据能否打通、能否创造价值,在于数据能否标准化、能否标签化、能否可计算,同时又保护好客户隐私,让数据说话,让数据创造价值。”霍学文说,该行统一数据底座,打通数据竖井,实现数据要素在银行内自由流转。

——统一系统。“做统一金融操作系统的过程中,消除了系统之间的壁垒,把各个系统的功能按照最小模块化落地,实现标准化,功能可插拔、可叠加,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霍学文介绍,这推动投产时间平均降低60%,研发交付产能提升20%。

——加快应用。数字化在各业务领域催生化学反应,形成“冒烟指数”“领航e贷”等一大批应用场景和创新成果,重塑北京银行发展模式。

——变革机制。该行还变革科技管理机制,“京征程”实现科技项目敏捷交付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管理,大幅提升科技研发效率。

用霍学文的话说,过去三年来,“数智决策、场景获客、流量经营、体验至上、协同增效、生态链接、价值共创”等理念深度融入了北京银行人的血脉,形成了一系列数字化新打法、新战法、新方法。

2025年,北京银行正式进入全面数字化经营阶段。

霍学文表示,当前,AI正在深刻重塑百行千业,重塑未来银行形态。未来,在AI应用方面,北京银行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推动AI与“123456”战略布局深度融合,深度贯通“大风控-大资管-大协同”三大战役,让人工智能成为北京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夯实AI基础能力,持续完善“大模型”+“小模型”基础体系,加强前沿AI技术引入,同时高度关注并积极应对AI带来的风险挑战。

——深化AI赋能应用,重点打造“人+机器”的协同办公模式、“超自动化”的业务处理模式、“数字员工”的双客服务模式、“低代码”的辅助开发模式“四种模式”,让“AIBanking”成为北京银行未来金融新形态。

——筑牢AI人才根基,加强AI在全行的推广,让每个员工都成为AI的受益者、践行者、推广者。

深挖“特色化”资源

特色化是北京银行最鲜明的特征。

——建设全国首家“儿童友好型银行”。2024年末,儿童金融客户数突破200万户。

——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2024年末,专精特新企业客户突破2万户,较年初新增超6400户;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1068亿元,较年初增338亿元。

——成为以文化金融服务文创企业的“文化银行”。2024年末,文化金融贷款余额1166.38亿元,较年初增长32.39%。

在千篇一律的世界里,独特性是稀缺资源。

霍学文表示,面对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内卷”冲击,北京银行要推动“存量博弈”转向“增量创造”,努力成为一家不一样、有特色、想得起、记得住、用得上、受尊敬的银行。

“如何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客户行为变化,并据此生成资产负债管理的个性化、结构性偏好,使商业银行呈现形式更多、差异性更大的发展模式,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北京银行党委副书记戴炜认为,这是对银行机构经营发展提出的重要命题。

作为北京银行刚聘任的新行长,戴炜对“逐步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有四点思考。

——立足北京,充分发挥北京银行战略优势。

在戴炜看来,“北京”二字始终是该行经营发展最大的优势所在。2024年,该行存款、贷款规模均位居北京地区银行业第三。

服务首都金融29年来,该行在北京地区布局超过230家经营网点,服务超过13.5万公司有效客户、2200万零售客户,做到了公司业务有产品、有服务,零售业务有品质、有黏性。

“正是北京市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本行多年累积的丰富客群,奠定了全行业务发展的基本盘,也为进一步覆盖京津冀、协同长三角、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外拓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戴炜表示。

——立足区域优势,不断提升发展空间。

戴炜介绍,北京银行深度融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持续加大长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金融布局,目前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展业经营网点超过110家,2024年贷款规模占比达到22.9%、贷款较年初增长12.7%,正在成为全行经营发展的重要支柱区域和增长引擎。

“我行长三角地区的人员和网点数量、业务规模仍然偏低,随着一体化战略持续全面深化,长三角地区对全行贡献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戴炜说,除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以外,公司经营网络还覆盖了西安、深圳、长沙、济南、南昌、乌鲁木齐、青岛等全国重要中心城市,绝大部分城市经济体量在万亿级别以上,区域格局生动,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深化集团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4年末,北京银行对外投资的15家投资机构资产规模合计超过1723亿元,形成了多种盈利模式并行的综合经营布局。同时,北京银行在城市商业银行中拥有较为齐全的牌照资源优势,包括全资持股的理财子公司,绝对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合资成立的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消费金融公司。

戴炜表示,北京银行始终坚持“一个银行”的理念,积极发挥多牌照资源优势,推动母行与投资机构战略协同、业务联动、优势互补,提升投资机构行业排名和盈利贡献,多措并举实现集团效益最大化。

——深化打造有特色的银行。

展望未来,戴炜表示,北京银行将始终专注“特色经营”,持续提升特色金融服务质效。

具体包括:深化打造“儿童友好型银行”,探索儿童友好型银行标准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建设;深化打造“伴您一生的银行”,服务好个人和企业“两个全生命周期”;深化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做专科技金融服务能力,让科技金融成为全行优质资产增长、营收利润增长、客群结构转型的重要引擎;深化打造“成就人才梦想的银行”,完善促进“四链融合”的人才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银行”,持续开展人工智能前瞻性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