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发布会15日在河南郑州举行。
本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分为“文字类”“音视频类”“图片类”“重大辟谣专题”和“优秀辟谣平台(账号)”五个类别。自今年1月启动作品征集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踊跃参与,共收到1976家单位和个人报送的3449部作品。经过作品初审、网络投票、专家复审和综合评定,最终推选出《起底涉企谣言背后的黑色产业链》《网事别“嚼蛆”》《真相来了》以及“重庆辟谣”等70部优秀辟谣作品。这些作品以权威的事实、生动的说理、鲜活的形式,廓清事实、澄清误解、传递真知,激发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力量。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与获取信息的平台,但也使得谣言有了可乘之机。第七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发布会的举行,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网络辟谣的未来之路,也为我们在网络空间中如何坚守真相、弘扬时代主旋律指明了方向。
网络谣言,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毒瘤,危害极大。从社会民生到经济发展,从个人声誉到企业形象,谣言的触角无处不在。在民生领域,一些谣言误导公众认知,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如传播虚假的食品安全谣言,会让民众对日常饮食产生恐慌,干扰市场秩序;在经济领域,涉企谣言会损害企业的商业信誉,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导致企业的生存危机,一些恶意编造的企业负面谣言,可能会使企业股价下跌,消费者信任度降低,员工人心惶惶。更严重的是,谣言还可能扰乱社会稳定,在突发事件中,不实信息的快速传播,容易引发公众恐慌,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这样的背景下,优秀辟谣作品的出现显得尤为关键。本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踊跃参与,共收到1976家单位和个人报送的3449部作品,最终推选出70部优秀辟谣作品。这些作品从多个维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形式上,它们不拘一格,涵盖文字类、音视频类、图片类、重大辟谣专题和优秀辟谣平台账号五个类别,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通俗易懂的文字、直观形象的音视频等,让辟谣信息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传播。
在内容上,它们以权威的事实、生动的说理,廓清事实、澄清误解。像《起底涉企谣言背后的黑色产业链》这类作品,深入挖掘谣言背后的利益链条,不仅让公众了解到谣言的危害,更揭示了其产生的根源,从而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网事别“嚼蛆”》以诙谐幽默又不失严肃的态度,对网络谣言进行批判,引导网民正确看待网络信息,树立理性的上网观念。
打造更多优秀辟谣作品,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媒体应发挥主力军作用,凭借其专业的新闻素养和广泛的传播渠道,及时、准确地发布辟谣信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应迅速介入,通过深入调查、采访,用事实说话,第一时间打破谣言的传播链条。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创新传播形式,制作出更多贴近群众、富有吸引力的辟谣作品,如短视频、H5互动页面等,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效果。
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和引导,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让造谣者付出沉重代价,从源头上遏制谣言的产生;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辟谣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形成辟谣合力。鼓励相关部门开设官方辟谣平台或账号,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也是打造优秀辟谣作品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各类辟谣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识谣辨谣能力;网民则要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积极参与辟谣行动,发现谣言及时举报,对优秀辟谣作品进行转发传播,让真相在网络空间中快速扩散。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优秀辟谣作品是我们与谣言斗争的有力武器,弘扬时代主旋律,打造更多优秀辟谣作品,让真相的光芒照亮网络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才能让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进步的平台,让人们在网络世界中畅享真实、可靠的信息,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