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满绿冰种”竟是染色石英岩,商家承诺“无纹无裂”到手却是残次品……记者采访发现,商家有意欺诈、美颜滤镜加持、非标准产品成色争议等原因导致网购玉石翡翠频繁引发消费投诉。网购玉石翡翠应该如何避坑呢?记者为此采访了业内人士。
造假盛行劣质翡翠酸洗注胶卖高价
“很多人花高价买来质量很差的东西。”持有FGA(英国宝石协会)证书的资深珠宝鉴定师小北每年为上万名顾客提供网购玉石翡翠的鉴定、选购建议服务。他告诉记者,市场上最热门的两个珠宝品类便是和田玉和翡翠,顾客找他鉴定的也大多是这两类。用成本极低的人造乳化玻璃来仿造和田玉,对劣质翡翠进行酸洗注胶高价卖出……这些传统的造假手段依然盛行。小北估算,顾客给他展示的玉石翡翠中,此类假货大概占30%。
记者查阅近年来的法院通报发现,在消费者网购玉石翡翠后提起诉讼的案件中,有的不良商家用钠长石玉、石英岩玉原料冒充翡翠原石,还有商家用方解石玉冒充和田玉。
证书掺假有人花三十万买到“危料”
不少消费者迷信证书,但有证并不意味着100%靠谱。“一台打印机,便可以打印出一堆证书。”小北告诉记者,市场上的假证书不在少数。
“定制类的产品,有时第一天下单,第二天货品和鉴定证书就发出了,时间上根本不合理。”徐晨专为买玉石踩坑的消费者提供法律服务,近年来他参与代理了不少案值不菲的翡翠诉讼,对于“有证=靠谱”这种观点他进行了驳斥。
此外,正规机构的检测报告也并不能“包治百病”。根据国家标准,具有CMA(中国计量认证)标识的证书虽然能检测出产品到底是何质地,是否是A货,但玉石翡翠的瑕疵、产地等,并不在鉴定范围之内。一种常见的欺诈手段是将翡翠“危料”当成“缅料”出售。在翡翠行业里,缅甸出产的翡翠通常被认为比产于危地马拉的翡翠品质更好、价值更高,但普通人难以分辨货品出自哪里。根据国家标准,产地并不属于翡翠的鉴定项目之一。
鉴定标准的缺失,使得消费者即使以高价买到了“危料”,也难以构建完整的维权链条。在徐晨办理的一个案件中,买家花了三十多万元购买了两件翡翠制品,到货后才发现买到了“危料”。该案中,尽管司法鉴定机构的专家口头认定翡翠是“危料”,但并未在鉴定结论中写明,法院最终只判决商家退货退款,没有支持买家退一赔三的诉讼请求。
定制不退买到沙眼手镯平台只补50元
相比成品,不可退换的定制类玉石翡翠产品更容易引发纠纷。今年3月,韩女士花费5000元,在某平台的一个直播间购买了一款定制的翡翠手镯。
根据主播的描述,镯子做好后会有一处内圈沙眼,韩女士表示接受。但镯子到手后,韩女士发现,镯子上有四处商家没事先告知的沙眼、瑕疵,“种水”也远不如直播间里的好。韩女士想退货,但商家却说这个镯子是定制商品,不能退换。平台介入后,表示需要韩女士自行对手镯委托鉴定,如果鉴定出问题才可以退货。韩女士多方了解得知,鉴定机构并不会在证书里写明是否有瑕疵。最终,平台只同意给韩女士50元的现金补偿,便以结案为由不再处理。韩女士只能考虑采用诉讼的方式继续维权。
关于成色的争议也很棘手。一旦失去直播间里美颜、滤镜的加持,到手后的玉石翡翠往往让人感觉黯然失色。徐晨说,他在开庭的时候,曾经让卖家现场打光,复现视频里的效果,但卖家却无法在现场重现视频里翡翠的成色。平台上的灯光滤镜也会隐藏许多小问题。
由于玉石翡翠具有非标准化的特性,应该卖多少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也让消费纠纷更容易发生。
避坑指南网购玉石翡翠留意这四点
■选支持鉴定服务的商家。“目前一些网购平台规定,商家在发货给消费者之前,必须先将产品寄到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制作证书,这一流程基本可以杜绝低劣的造假行为。”小北建议消费者首选支持相关鉴定服务的平台和商家。
■谨慎购买定制商品。消费者最好选择有鉴赏期、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的商品。可利用退换货的时间,找懂行的人帮助鉴定商品的成色。要“多看少买”,不断学习相关知识,谨慎购买定制商品。
■自然光下的直播更可信。怎样避免被灯光和美颜蒙蔽双眼呢?小北分享了一个实用的方法:消费者可以通过观察主播的手来判断是否开了美颜滤镜。如果主播的手很白、很细腻,甚至没有指纹,大概率是美颜过重。最好选择在自然光下进行直播的产品。
■全程录屏,别去私域交易。徐晨建议消费者在直播间选购玉石翡翠时全程录屏,并在此过程中要求卖家明确说明产品的产地、品质等。不要被商家引流到私域进行交易,从而失去平台的保障。本报记者徐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