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别让流量密码劫持学术成就

大河网 2025-04-16 17:41:06

近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范冰冰荣获英国皇家学会沃尔夫森奖学金的消息引发热议。这项每年全球仅支持15人的科研资助项目,不仅为范教授提供了13.12万英镑(约126万元人民币)的科研资金,更标志着中国大陆学者首次获此殊荣。然而,这场本应属于学术界的喜讯,却在社交媒体上因“范冰冰”这一名字与明星同名,演变为一场关于“流量劫持”的争议。

事件的转折点在于媒体报道的方式。多个自媒体在传播时,刻意隐去“郑州大学教授”这一关键身份,仅以“范冰冰获国际大奖”为标题吸引眼球。这种操作导致大量网友误以为获奖者是明星范冰冰,点开内容后才发现是另一位深耕材料科学领域的学者。

这种“标题党”现象并非孤例。此前类似事件如“张艺谋老师去世”的误导性标题,已暴露出部分媒体为追求点击量不惜牺牲信息准确性的顽疾。然而,当这种手段被应用于学术领域时,其负面影响更为深远——科研成果被娱乐化消解,学者的专业身份在流量逻辑下被模糊。

这场争议的核心,折射出当下社会对价值认知的撕裂。一方面,范教授的成就本身极具含金量,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沃尔夫森奖学金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中国科研实力国际化的体现。另一方面,部分自媒体却将她的成就降维为明星效应的附庸。这种对比凸显了科研工作者面临的尴尬,在流量至上的传播环境中,扎实的学术成果往往需要借助娱乐符号才能获得关注。

笔者认为,类似事件暴露出两大深层问题。一是平台责任的缺失。算法推荐机制往往优先放大具有“爆点”的内容,导致标题党文章获得更多流量倾斜。二是公众科学素养的落差。当网友因“范冰冰”之名点击文章时,也反映出社会对科研进展的关注度仍依赖于娱乐化标签。

要打破这种困境,并非一朝一夕,更非某个平台就能解决,更需要多方协同。一是媒体应恪守专业伦理,在标题中明确学者身份(如“郑州大学教授范冰冰”),并通过专题报道、深度访谈等形式展现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二是平台需优化算法,对刻意省略关键信息的标题进行限流,同时建立“学术成就”专属标签,帮助优质内容突破流量壁垒。三是公众则需培养理性阅读习惯,避免被“标题党”裹挟,主动关注高校官网、学术期刊等权威信源。

0 阅读:1
大河网

大河网

河南省首家重点新闻网站,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