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史安琪整理
编者按:地名是城市的活态记忆,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明根脉。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三千载建城史沉淀出厚重的地名文化遗产,街巷里弄间铭刻着泉城的历史年轮。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济南市民政局共同推出《口述济南老地名》系列报道,通过口述史这一鲜活形式,让老地名背后的乡愁记忆与城市发展的声音形成对话。
在济南老城区的黄金地段,一条承载着六百年商脉文韵的街道——制锦市街,正以全新的面貌诉说着城市发展的时代华章。作为济南民族工商业的摇篮,这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在旧城改造三十八年后,既保存着深巷里的烟火记忆,又展现出新时代的都市气象。近日,生于斯长于斯的七旬老人刘忠帮,讲述了制锦市街的岁月故事。
从酸枣枝市场到工商蝶变
济南地名多与水有关,制锦市街的起源,也离不开水。据清朝乾隆年间史料记载,从五龙潭诸泉汇流成河,一路向北十几公里入小清河。充沛的水源滋养出制锦市以北千亩莲塘蔬圃,每到盛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致,让这里成为老济南的“菜篮子”。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条街道最初得名,竟与防盗的酸枣枝息息相关。
“听家里老人说起,早年间菜农为防偷盗,在田埂遍插棘针,也就是常说的酸枣枝。”刘忠帮指着老照片中的石板路回忆道,“南山农户每日肩挑、车拉来此售卖棘针,久而久之形成专业市场,‘棘针市’由此得名。”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称谓延续了五百余年,直到1921年迎来蜕变。居住在此街的名士杨明漪认为“棘针市”不登大雅,遂更名“制锦市”,并刻石立于街南头。
随着社会发展,以前这里有林立的厂房和机器的轰鸣,这里有工人的汗水和人民的智慧,这里还有勇于探索、救亡图存的民族实业家,这里是济南近代工商的发源地之一。在花店街文化墙导语处写着10家近代民族企业的名字,其中包含织布厂、泰祥顺染织厂、东元盛印染厂等企业。
据记载,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的历史机遇,让制锦市街迎来第一次腾飞。制锦市前街逐渐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以制锦市前街为中轴线,逐渐成为制药、染织、铸币、面粉、电力等行业的聚集地。值得一提的是,1905年创办的镇武庙学堂(今制锦市街小学前身),解决了制锦街区学龄儿童的就学问题,并成为官商名门子弟的首选学校。
古街区的现代化转身
对于老居民而言,制锦市街最鲜活的历史藏在清晨的豆浆香气里。日渐增长的住户带动了制锦市街餐饮、副食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早年在制锦市街口有许多早点摊,几张方桌、几条长凳,一大清早就能听见摊贩的叫卖声,“烧饼油条鲜豆浆!”路西还有一家酱菜铺,经营各种酱菜,为附近居民提供了方便。
1986年的旧城改造工程,为制锦市街按下发展快进键。近年来,制锦市街道加大对老旧楼院的环境整治力度,拆除违章建筑物、构筑物,治理侵占小区绿地、道路工作。对于小区内破损严重的道路及时修缮,楼宇间和楼道内乱堆杂物、各类小广告及时清理,有序完成房屋修缮、完善治安消防设施、小区道路硬化。
对老街巷进行整治提升,不仅赋予城市光鲜亮丽的“面子”,更给予居民舒适整洁的“里子”,切实提高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漫步今日制锦市街区,历史与现代的交响处处可闻。
百年老字号鲁菜通过电商销往全国;铜元局后街的老厂房变身文创园区;社区智慧服务中心里,银发族体验预约上门理发、代购药品等适老化服务……
“要让年轻人知道,脚下这片土地不仅生长高楼大厦,更沉淀着敢为人先的工商基因。”刘忠帮介绍,看着老居民的影像资料、生活老物件,沉睡的时光如胶片显影般渐次苏醒。
夕阳西下,制锦市街小学放学的孩童蹦跳着路过石碑,老辈人做生意的门道、讲究的老理儿,如今都化在孩子们的课本里、街坊邻居的谈笑里。正如刘忠帮所言,制锦市街就像一棵老槐树,根扎得深,新芽发得旺。
而这也正是城市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