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16日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4月14日刊登题为《特朗普称自由贸易扼杀了美国汽车行业的就业岗位,事实并非如此》的文章,作者是克里斯·伊西多尔。文章摘编如下:
特朗普总统的关税主张很大程度上聚焦于恢复制造业岗位,尤其是汽车行业的就业岗位。他声称这些岗位已被《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糟糕的贸易协议摧毁。
特朗普承诺,对所有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这将使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促使大量新汽车工厂在美国本土兴建,进而让汽车行业的就业岗位回流到美国。然而,美国汽车行业就业岗位的流失,尤其是在中西部、北部地区,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远非仅因贸易协议或将生产转移至低人工成本国家所致。另一个关键原因是,多年来美国国产汽车的质量和性价比备受质疑,美国消费者因此纷纷抛弃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制造商。最重要的是,自动化技术的引入极大地减少了组装汽车所需的人力工时。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贾森·米勒表示:“汽车行业岗位流失的真正问题在于自动化。”米勒表示,生产转移至墨西哥之所以引发人们对组装厂和汽车零部件工厂关闭的强烈不满,部分原因与时间点有关。更多机器人的引入及随之而来的岗位流失,“恰好发生在贸易自由化实施的那段时期”。
而且,实际情况远没有特朗普描述的那么糟糕。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如今在美国汽车组装厂工作的工人数量,比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时还要多。
专家普遍认为,在导致汽车工厂关闭的诸多原因中,贸易协议的影响远不及自动化和市场份额流失。而关税政策,显然无法逆转这些深层结构性因素。
自动化彻底改变了汽车制造业。汽车行业咨询机构美国威普夫利公司的合伙人劳里·哈伯表示,自动化将每辆汽车的生产工时从1988年的约50小时大幅缩短至2005年的18至20小时。
哈伯说:“与此同时,(底特律三大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这两大因素的叠加最终导致工厂的关闭。”
另一家汽车行业资讯机构美国沃兹汽车公司的数据显示,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超过80%的汽车销量仍由传统三大美系车企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现属斯泰兰蒂斯集团)主导。然而,随着进口日本汽车的冲击,这种情况开始改变。到2007年,美国三大车企首次失去美国市场销量过半的份额;2024年,它们在美国市场的总份额仅占38%。
美国智库安德森经济集团总裁帕特里克·安德森表示,市场份额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车企)自身原因所致。他说:“二三十年前的质量缺陷、设计缺乏创新以及劳资关系恶化,对美国车企造成了长期负面影响。”他还表示,近年来美国品牌的汽车质量有所提高,但仍未能赢回那些转向进口品牌的消费者。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美国汽车工厂仍在北美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全球市场也是重要参与者。
根据标普全球交通出行公司的数据,去年在美国本土工厂组装完成的汽车数量占到北美地区汽车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据沃兹汽车的数据,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的汽车产量目前仅下降14%。而在此期间,墨西哥的汽车产量大幅增长272%。
尽管特朗普政府极力主张通过关税政策促进产业回流,但这一措施短期内难以实现海外汽车工厂迁回美国的目标。
那些过剩产能的美国汽车组装厂,未必能立即开始生产目前在其他地方生产的新增车型。而重启已关闭的工厂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即使新建汽车工厂,它们也需要高度自动化,才能与人员工资较低的墨西哥工厂竞争。
米勒说:“由于自动化的存在,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不可能再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编译/邬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