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江都:从源头守护水质安全,守护一江碧水永续北上_扬州发布

新华报业网 2025-04-16 23:32:39

阳春三月,

漫步江都水利枢纽,

银杏大道的新绿与运河的碧波相映成趣。

春风掠过水面,

垂柳轻拂堤岸,

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扬州市江都区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起点,10多年来,承载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使命,443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持续北送——这个相当于553个邵伯湖水量的数字,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化作甘霖,滋润着苏北大地,惠泽齐鲁沃土,为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书写着新时代的“水经注”。

筑牢生态屏障

从源头守护水质安全

15日一大早,江都生态环境局技术人员王亮像往常一样来到西闸检测点。他熟练地取出采样瓶,俯身舀起一瓶清水,再将装满水的采样瓶送至实验室检测。

看到检测结果显示水质为“优”,王亮认真记录下每一项数据,“我们的责任就是确保从江都流出的每一滴水都符合国家标准,断面水质优良率(Ⅲ类及以上)达100%。”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龙头”,江都的水质关系到沿线数千万人的饮水安全。

近年来,江都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扎实推进南水北调水源安全保障工作。先后关停、退出、整改提升“散乱污”企业、化工生产企业628家,关停拆除长江、夹江、芒稻河、大运河、盐邵河沿线小船厂50家,砂石码头及混凝土搅拌站34家,邵伯湖3916亩水域围网养殖全面清退到位。

与此同时,江都还大力实施芒稻河、高水河、三江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落实水源地保护长效监管机制,定期开展巡查。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调度指令,严格控制用水量,2012年调水以来水质持续保持为“优”。

“水质安全没有99分,只有100分!”江都生态环境局局长徐仕明表示,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好这一江清水,持续做好环保“加减法”,确保安全稳定供水。

重塑绿色基底

绘就江淮生态画卷

在南水北调东线取水口长江三江营段,一幅水清岸绿、飞鸟翔集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曾经砂石码头、小船厂林立的工业岸线,经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已经蜕变为湿地公园。三江营(江都)“生态岛”试验区被列为全省首批8个试点之一,成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示范样板。

“生态好了,鱼群回来了,鸟儿也越来越多!”江都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渔业行政执法中队队长石万鹏感慨,巡江时,长江江豚频频跃出水面,成为水质改善的最佳见证。据悉,目前长期栖息在三江营水域的江豚种群已达30头,占长江干流江豚总数的显著比例。与此同时,全区鸟类记录增至12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全球濒危物种红颈滨鹬等珍稀鸟类相继在此安家落户。

近年来,江都锚定争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区目标,深入实施水生态文明三年行动,统筹推进南水北调源头保护、江淮生态大走廊江都段建设等重点工程,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投资3.8亿元,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三河六岸先导段;

划定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累计增殖放流1.2亿尾;

开展沿线湿地保护修复,建成生态休闲绿化带700亩,修复湿地400亩;

积极开展扬州市三江营生态岛试验区芒稻河段建设,完成灰粪港等5条重点连通河道治理修复工程……

如今的江都,正以生态之笔描绘人水和谐的美丽图景,让一江清水成为永续发展的绿色基底。

绿色转型发展

走出生态产业新路

在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历史机遇下,江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而行、向新而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型实践成为典范。作为国家重点农药生产企业,这家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的行业龙头,为了守护“一江清水向北流”的使命,毅然将运行几十年的老厂区全面停产,投入18亿元实施整体搬迁,主动退离长江岸线一公里。

现在,在崭新的现代化生态绿色工厂里,中控大屏上实时跳动的“零排放”数据,生动诠释着企业从传统制造向绿色智造的华丽转身。这种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远见,正是江都产业绿色转型的生动写照。

江都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十四五”末,江都将认定省级智能工厂5家以上、智能车间50个以上,创成省级绿色工厂8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数字经济发展规模突破500亿元,实现“制造基地”向“智造高地”的全面跃升。

生态修复工程同样成效显著。“现在渌洋湖湿地公园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特别是‘水上森林’景观,每逢节假日都吸引大批游客。”邵伯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系统实施退渔还湿、水系连通等生态修复工程,曾经受损的湿地重现生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40万人次,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

一江碧水,永续北上。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江都正以实干担当书写着绿色发展的精彩答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