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主流媒体责任与传播优势,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每日一个主题,涵盖甲状腺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纵隔肿瘤等,邀请14名临床专家对肿瘤防治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同时从产业观察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产业的结合,更好地为肿瘤患者诊疗提供助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系统,也是人体的“第二大脑”,人体100%的营养和90%的毒素要靠肠道吸收和排出,就像人体的“加油站”和“垃圾场”,不仅要负责提供养分,参与重要器官调节,还要及时处理体内“垃圾”,否则代谢废物长期滞留,就会带来各种健康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慢性病患病率中高居前列。胃癌、大肠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长期位列我国高发恶性肿瘤的前列,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胃肠道癌症防治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胃肠外科主任蒋小华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当前,公众对胃肠道癌防治存在诸多误区,例如有民众认为身体好就不会患胃肠道肿瘤,但从早期无症状进展到后期,过程漫长,往往出现症状即已是晚期;也有部分民众认为胃肠镜检查痛苦而排斥检查,其实很多地区已将无痛胃肠镜纳入医保,且过程无明显痛苦。”
“此外,也有些老年群体认为患癌无需治疗,但当下肿瘤治疗目标是将其转为慢性病,即使是四期肿瘤,积极个体化精准治疗也能显著延长生存期。”蒋小华教授强调,“从公共卫生角度,应广泛宣传纠正胃肠道癌防治误区,提升民众认知与防范意识,通过积极精准治疗,实现患者与肿瘤长期共存的目标。”
胃肠道癌为何高发?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数为482.47万例。癌症死亡人数估计为257.42万例,其中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位列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前五位,胃癌死亡26.04万例、结直肠癌死亡24万例、食管癌死亡18.75万例。
上述三种癌症死亡人数总计68.79万例,占癌症死亡总数的比例接近三成。近年来,胃肠道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肠癌发病率更是逐年攀升。冰冷的数据背后,据蒋小华教授介绍,导致胃肠道肿瘤高发的因素众多。
具体来看,首先是受饮食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居民喜食咸的及腌制食品,而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腌制食品列为一类致癌物质;肉类尤其是红肉摄入增多、培根、香肠等加工肉类同样是高危因素;蔬菜摄入减少,可能引发肠道异型增生等;发霉的花生、玉米等霉变食物含有强致癌物质;进食过快、食用过烫食物可能造成黏膜损伤。
其次是感染与炎症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明确的胃癌致病因素,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50%,根除幽门螺杆菌是胃癌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再者是生活习惯因素。抽烟是食管癌的重要诱发因素;喝酒会损伤消化道黏膜,增加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肥胖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危因素;运动不足会使肠道蠕动减慢,增加结直肠肿瘤发生风险。
最后是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家族性肿瘤病史(父母或直系亲属患肿瘤)的人群,下一代发生肿瘤风险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患结直肠肿瘤风险可能增加。此外,环境污染物质(如重金属污染等)也会提升消化道肿瘤发病风险。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在国际上占比约40%,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明确的胃癌致病因素,据蒋小华教授介绍,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是经口传播,“从预防角度,首先在聚餐时应尽量使用公筷,采用分餐制更佳。”
“家庭成员作为密切接触者,在筛查方面,建议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检查。”蒋小华教授补充,“对于检测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建议予以清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分餐制、使用公筷,可减少再次感染机会。”
早诊筛查是关键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按照要求,到2030年我国恶性肿瘤的整体5年生存率要提升15%,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恶性肿瘤实施早诊筛查。
然而,胃肠道肿瘤早期症状通常比较轻微,很容易被忽视,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晚期。因此,了解胃肠道肿瘤的早期症状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据蒋小华教授介绍,以下有关胃肠道肿瘤的早期症状应被高度警惕:
一是,腹部隐痛呈持续性,且与进食有关,如餐后疼痛加重或溃疡患者疼痛规律改变,可能提示胃肿瘤;
二是,长期(超半月)消化不良、治疗无效且伴反酸、嗳气,需加以注意;
三是,无明确原因半年内体重降超5%,或突然厌肉,可能与胃癌或肠癌有关;
四是,反复便血、痔疮药无效,出现暗红色或柏油便,排便习惯改变等,提示结直肠癌等肿瘤;
五是,吞咽困难、胸部不适疼痛,可能提示与贲门肿瘤或食道肿瘤相关。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筛查。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更需要定期进行胃肠道肿瘤筛查。”蒋小华教授介绍,胃肠道癌症筛查的金标准是通过胃镜、肠镜发现早期病变或肿瘤。近年来,我国在胃肠道癌症筛查力度和公众筛查意识方面已有明显改善。
“一方面,从国家层面看,消化道肿瘤的相关筛查工作已在逐步铺开。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看,随着诸多新技术助力肿瘤筛查推广,包括AI风险评估小程序或软件等,筛查有望普及至每个老百姓。”不过,蒋小华教授同时提醒,胃肠道肿瘤的筛查在地区、人群方面仍存在差异。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3年版)》显示,2021年农村地区食管癌、胃癌死亡率显著高于城市。县域医院作为广大基层百姓看病就医的重要场所,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也有着巨大的诊疗需求。但《中国县域医院消化内镜基本情况调查(2021年版)》显示,调查中29%的医院未开设消化专科,13.5%未开展消化内镜,三、四级内镜技术县域开展率不足2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随着我国持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有望进一步缩小地区和人群间在胃肠道肿瘤筛查上的差距。
强调诊疗规范化
在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外,随着医疗技术、药物及治疗理念的日新月异,胃肠道肿瘤诊疗也逐步转变为多学科一体化、个体化、精准化的全新诊疗模式,为提升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带来了新的曙光。
据蒋小华教授介绍,在诊疗理念革新方面,如今临床更强调个体化精准治疗。对于最早期黏膜内肿瘤,单纯内镜切除即可达到根治目的;相对早期的二期、三期肿瘤,推荐根治性手术;而对于晚期、发生转移的四期肿瘤,不再首选手术,而是通过全院多学科讨论(MDT)模式,为患者制定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
此外,手术技术也有诸多进展。对比过去开放手术占据主导地位,如今腹腔镜已全面普及,在县医院也被广泛应用,近些年机器人手术在大城市也得到较大范围推广,如上海机器人直肠癌手术已纳入医保。
而在手术切除范围的考量上,也与过去有了显著不同。对比过去追求切除得越干净越好,现在强调个体化精准切除。例如对于低位直肠癌,过去常需挖除肛门,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现在针对特殊类型如MSI-H的肿瘤,可通过免疫治疗避免手术,非此类患者通过新辅助放化疗,若肿瘤完全退缩,可选择等待观察,避免肛门切除,极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靶向与免疫药物的进步,很多晚期、已转移肿瘤通过联合化疗、精准放疗、靶向药物或免疫药物,能够得到较好控制,延长患者生存期,甚至让肿瘤从预期生存较低转变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状态。
不过,蒋小华教授也特别指出,肿瘤治疗领域充满挑战,对医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国已制定了肿瘤诊疗相关指南,但在规范化落地方面,依旧面临着重重困难。
一方面,从地域差异的角度来看,经济发达城市(如北上广)与西部城市在硬件设施、人才配备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基层诊疗环节,脱节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基层乡镇卫生院一旦发现存在肿瘤危险因素的患者,由于缺乏胃肠镜检查手段,患者往往需要前往县城诊疗,路途的遥远使得不少患者因嫌麻烦而最终放弃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另一方面,从诊疗规范落地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诊疗规范由大医院、大肿瘤中心的专家制定,但在具体实施时,却受到客观技术因素的重重限制。部分基层医院尚不具备CT、磁共振等基础检查设备,对于晚期肿瘤所需的基因、分子检测;甚至一些西部地区的市级医院也无法开展。由于缺乏精准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在这些地区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此外,多学科协作(MDT)虽在国家标准中被着重提及,但在县级等基层医院,MDT多流于形式,完全遵循MDT进行肿瘤综合治疗的覆盖率不高。另外,我国地域广阔、差异明显,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问题,大中心、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质控标准不一致。”蒋小华教授补充。
面对这些现状,蒋小华教授强调,“未来需要头部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医生携手共进,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全力以赴提升胃肠道癌症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胃肠道肿瘤患者受益于先进、规范的诊疗服务。”
策划统筹:曹金良
执行统筹:季媛媛、韩利明
记者:韩利明、唐唯珂、朱艺艺、闫硕、李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