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长”出15座无人机机场实现空地“快反”一体化巡查

南方都市报 2025-04-18 07:05:55

日前,罗湖的第15座无人机机场正式运营,位于罗湖梅园实验学校。

李世鹏

史文中

>>点题

“主动开放政府端场景,统筹‘全领域、全区域、全流程’场景资源,聚焦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在医疗、教育、基层治理等领域,打造一批示范牵引作用强的应用场景。”

——深圳市罗湖区委书记范德繁

只需远程在屏幕上轻轻一点,一架无人机快速反应,从占地不到1平方米的机巢腾空而起,按照既定的航线任务,智能开展交通、房管、市容、规土、生态等方面的巡查。无人机搭配红外、激光雷达、喊话器等挂载,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操控人员在后方不仅能看到无人机实时传输回来的画面,还能通过AI技术对图像和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自动检测,并对特定的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和消息推送。

这是深圳市罗湖区的无人机日常巡查一幕。当前,深圳正加速布局全球领先的“天空之城”,抢跑低空经济发展“新赛道”,“低空+城市治理”场景动作频频、引人关注。以罗湖区为例,今年该区已全面部署了15座大疆无人机机场,实现10个街道全域覆盖,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巡查网络。

全流程自动作业,无人机“员工”大显身手

早在2023年12月,深圳市罗湖区的第1座无人机机场就落地莲塘街道投入测试使用,经过反复测试、实地论证、机场选址,为后续机场的扩建积累经验。今年4月,罗湖的第15座无人机机场正式运营。

“同学们,独轮车好玩吗?好玩你就比个耶!”4月11日,深圳市罗湖区梅园实验学校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无人机“员工”。它从教学楼楼顶一个“四方形盒子”里弹开,四对旋翼挥舞,轻盈升空,巡逻执勤之余,还能移动喊话,全程没有一个飞手在操作。这个“四方盒子”是首台走进深圳中小学校园里的全自动无人机机场。其所搭载的高性能无人机可加挂随动式探照灯、实时语音喊话器等配件,全天候无人值守、全流程自动作业。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快反机场”早已密密麻麻布局在深圳的中心城区,打造低空城市治理新场景。

“每个街道配备一台大疆机场,无人机作为街道的测绘员、巡逻员和安全员,为市民带来更高效便利的生活。”罗湖区智慧城市建设中心副主任韩韬介绍,目前,罗湖区已在辖区部署了15座大疆无人机机场,实现10个街道全域覆盖。十分钟内,无人机可抵达全区任何地点上空,单日自动化巡查20余次,相比传统人工巡查,效率提升超过200%。

无人机拥有传统人巡所没有的高空视角,发挥“全方位、无死角、即拍即取证”的优势,极大提升了监管频次和单次巡检范围,从过去依靠人力及车巡的二维巡检模式,转变为“空天地协同”的“三维立体”监管新格局,解决了违法行为隐蔽难发现、取证条件受限等问题,增强了问题发现的高效性和精准性。此外,无人机不受地形和道路的限制,还能实现无感知巡查,减少人为干预的因素,及时固定证据,提升巡查效率。

以口岸人流巡查为例,可将3小时的巡检工作缩短至15分钟,并覆盖原本步行无法抵达的区域,无人机配备的喊话器还能对异常营运车辆进行喊话劝导,实现非现场处置。在解放人力、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定期多次巡航、视频智能比对和动态监控、特殊场景应急巡检等。类似应用场景还有自然资源监管、警务巡逻、山火巡逻、市容监管等。

低空+AI,无人机有了“智慧大脑”

如何将无人机采集来的数据切实应用到实际管理中?这背后是基于AI算法支撑的智慧城市治理体系建设。

走进负责安装部署工作的罗湖低空企业武测空间,大屏上的圳飞平台密密麻麻闪烁着70个无人机机场点位,日均飞行200余架次,执行自然资源管理、应急、交警、水务等20余种空中巡查辅助工作。不久前,该平台还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算法,实现“聊天式”飞行计划制定与自主决策优化。

“无人机的控制飞行和事件发现通过我们的圳飞平台来做,后续的业务处置则推送到政府部门的各个业务口来进行。”深圳市武测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小博介绍,无人机机场部署完成后,根据实际的需求,规划航线和任务,打造火焰识别的AI算法,实现无人值守及全自动飞行,并实时回传数据至罗湖区时空信息赋能平台(CIM平台),实现“巡查—识别—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

基于圳飞无人机低空数据采集体系,罗湖区搭建了统一的CIM平台,为自然资源、消防应急、交通、街道办等众多政府部门提供服务。各个政府部门通过共享无人机设备,促进资源统筹和集约应用,为城市治理降本增效。

“这个东西太新了,很多人不了解无人机到底能干什么。它不单纯是我们看到的无人机外形,更多的是一种体系建设,是对传统城市治理手段的变革。”潘小博举例说,无人机+AI在城市治理领域的应用就好比给城市装上一面“全身镜”,带来全新的视角认识和经营管理。

对这家测绘出身的中小企业来说,只要找准方向,将AI嵌入真实场景,也有机会从“蹊径”走向“大道”,构建巨头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目前,我们的平台已集成数百种智能算法,未来还将加大算法投入,挖掘更广的应用场景,打造一个集合无人机、地理信息、人工智能、零代码业务融合的通用型无人机机场管理平台。”潘小博说。

场景反哺技术,智慧城区建设蹄疾步稳

2023年,武测空间来到罗湖,看中的正是罗湖“山水城一体”的丰富应用场景,这是无人机低空治理迫切需要的“试验田”。也是在这里,武测空间构建起集数据采集、智能平台、场景应用于一体的低空无人政务应用服务体系,并将“AI+基层治理”的服务经验从深圳罗湖逐步推广至全国。

这种“场景反哺技术”的模式,正是以服务业见长的罗湖切入低空经济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赛道的现实路径。

2024年,罗湖陆续发布了人工智能领域49个场景、低空经济10大应用场景。今年3月19日,罗湖接连发布《罗湖区加快推动场景创新行动方案》和《罗湖区全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行动方案(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底,罗湖将遴选不少于50个具有示范作用的标杆场景。

天上的无人机和地上的巡检机器人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AI社工助手等特色应用涵盖上千个社区工作场景;4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遍布社区256个应用场景……罗湖区木棉岭社区是一个给新技术提供应用场景落地的经典样本。

木棉岭社区作为深圳市原“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代表,通过构建“一网一中心一平台”基层智治体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真正做到社区全域全感知全运行全闭环的“全量智慧”模式,让“看数据办事”成为常态。

随着城市智慧化向纵深发展,离不开专业语料与算力的支持。罗湖区正在推进罗湖智算中心、罗湖语料中心两个场景项目建设,解决人工智能企业对算力和数据的需求。此外,罗湖还将推出算力补贴政策,以“算力券”“训力券”等形式降低企业算力成本。

“下一步,我们将在治理领域持续释放AI大模型、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素动能,全面推广智慧治理标杆,做到在宏观层面让城市整体运行更加智慧高效,在微观层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罗湖区政数局局长曾德怀表示。

>>求解

将“场景”变“前景”需打磨要素保障等细节

2025年是罗湖的“产业提升年”。借鉴美国东海岸在传统中心区生长出科技中心的“硅巷”模式,罗湖提出要打造都市型现代产业体系,聚焦软信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低空与空天三大主攻赛道,举全区之力发展新兴产业,奋力打开罗湖的“第二增长曲线”。

如何实现新赛道竞速突围?罗湖打造产业升级的场景试验场。通过把应用场景作为牵引产业升级的关键,罗湖正在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在城区信息化建设、公共数据治理、垂直大模型应用等领域和企业紧密合作。罗湖将全面构建高质量、多层次的场景供给体系,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首发地和成果转化的首选地。

然而,要想让“场景”变成发展“前景”,还需在实践中对场景开放机制、要素保障等细节处作打磨:如何完善相关的顶层设计,为场景落地与新兴产业培育做好保障?如何结合罗湖自身区位优势前瞻布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如何打破数据壁垒,让采集的数据在各政府部门之间流通起来,发挥更大的价值?科技服务于民的同时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

>>高见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李世鹏:

技术驱动引领低空发展新范式

随着低空飞行量的持续增加,企业之间的指挥调度系统尚未打通,可能出现“看不见、叫不到、管不住”等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简称“IDEA研究院”),发布了开放的智能融合低空系统OpenSILAS1.0(Alpha版),现已接入深圳市市域时空信息平台(CIM平台)。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DEA研究院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李世鹏介绍,通过构建统一、开放的数字平台,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打造了基于数据的可计算空域,实现了对传统低空管理方式的创新升级,能够提供包括飞行活动申请、运行识别、交通态势信息、运行环境信息在内的基础飞行服务,同时具备空域划设、航路规划等核心管理功能。

李世鹏表示,低空经济是新生事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突破和制度创新,还高度依赖于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面对低空经济这一多元参与、快速迭代、强数据驱动的新业态时,唯有在治理体系、监管模式、企业协同、跨域统筹等层面实现适配性重构,才能真正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潜能,构建推动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制度生态。

打造“低空经济第一城”,深圳各区又该如何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李世鹏指出,各区应充分发挥自身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与应用场景的比较优势,结合城市更新节奏与产业结构,推动低空经济细分领域的精准布局,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性格局。比如,坐拥三大深港陆路口岸的罗湖区可以探索试点深港跨境物流。他建议,可以在推进中进一步关注“需求侧”视角,不仅聚焦技术供给,更需洞察各类城市服务、应急响应、工业物流、通勤出行等真实应用场景的空间分布与潜在需求,从而激发低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创新研究院(福田)院长史文中:

建立可共享可交换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创新研究院(福田)院长史文中认为,随着AI和无人机的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发展低空经济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动力。

“目前,在城市的感知层,我们通过无人机、地面移动测量系统等发展出了很多新技术,未来的重点是如何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参与、分析、预测,来系统性地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探索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史文中提出城市信息学的新视角,整合城市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以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来理解、管理和设计城市。

低空飞行器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重新认识和经营城市的全新视角,史文中认为这对城市行政管理人员的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能够掌握并运用AI技术,来代替传统的人工为主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提高城市精细化和智慧化治理水平。

史文中还指出,建立跨部门跨专业、可共享可交换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尤为重要。他举例道,香港建立了空间数据共享平台(CSDI),各个部门协同贡献了1000多套数据,免费提供给政府部门、企业、研究人员、市民等下载使用,为有效运用资源、建设智慧城市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空间数据服务。“可以探索从深圳出发,建立服务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可靠数据空间的互联互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史文中说。

南都调研总第652期

采写:南都记者林敏儿

摄影:南都记者赵炎雄

0 阅读:3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