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俄罗斯的“入盟邀约”,我们的邻国蒙古表现得十分纠结。比起普京政府伸出来的“橄榄枝”,蒙古显然更看重的是他们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蒙古国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刚刚结束了有关“缔结临时自由贸易协定”的第三轮谈判,双方基本达成一致,准备缔结一份为期3年的临时协议,对部分商品免除或降低关税。 按照正常流程,蒙古国议会需要对文件内容进行讨论,在议会批准后,政府才能去与欧亚经济联盟签约。也正是在议会讨论过程中,蒙方展现出了其较为纠结的一面。 要提前说明的是,俄罗斯一直在尝试将蒙古国拉入欧亚经济联盟中,扩大自己的经济影响力,但蒙古国在此事上不太积极,去年12月,蒙方宣布了暂缓加入欧亚经济联盟。 但俄方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计划,临时自贸协定一事就可以被视为是俄方循序渐进,慢慢推动蒙古国入盟的一步。
蒙方也清楚,自己正在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蒙古国外长巴特策策格在议会会议上表示,俄罗斯从未对蒙古施加压力,逼迫蒙古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签署临时协议三年后,蒙古国可以选择续签或退出。 在明确俄方没有直接施压后,巴特策策格又提到了蒙古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承认蒙古国工业不够发达,商品出口主要针对中国。 这里已经明示,比起普京政府伸出来的“橄榄枝”,蒙古显然更看重的是他们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蒙古能源部部长乔伊吉勒苏伦更是直接提议,推迟讨论是否缔结自贸协议的问题,以便争取专家意见。蒙古国议会预算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支持了乔伊吉勒苏伦的动议,这标志着蒙方又一次在深化与欧亚经济联盟合作上踩了刹车。 蒙方现在表现出这种纠结态度,首先是是因为蒙方拿不准自己与欧亚经济联盟深化合作,会不会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好处。其次他们也担心,这个组织会不会成为俄罗斯对其施加影响力的抓手,从而导致他们的经济发展与欧亚经济联盟高度绑定。
众所周知,蒙古国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矿产出口依旧是蒙古经济的支柱,但在欧亚经济联盟之中,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都有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再加上蒙古国的地理位置带来的运输难题,即便缔结自贸协定,蒙古国也很难对这些国家出口大量矿产。 在缔结自贸协定后,蒙方的主要收益在畜牧业与相关的皮革、羊绒产业,蒙方能够获得零关税待遇的367中有29种肉类及制品、60种皮革制品、204种羊毛和羊绒制品以及73种其他农产品。 蒙方推算,在缔结自贸协议后,蒙古国与俄罗斯等国的肉类与羊绒类产品贸易额,有望增加10亿美元,蒙古国企业每年能够少缴纳1660万美元的关税。而在去年,蒙古对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出口商品的总额只有1.1亿美元,缔结自贸协议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与出口量增长相对的是,蒙古国去年从俄罗斯等国进口了29亿美元的商品,在蒙方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后,将会有更多来自俄罗斯等国的商品进入蒙古市场,蒙方对欧亚经济联盟的贸易逆差额度可能会进一步升高。 更重要的是,更多外国制造业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将会对蒙古本就弱小的制造业形成冲击,蒙方将更难保护国内企业和制造商权益,扶持本土制造业,提高国内产品质量。 这种双方经济结构互补性的不足,无疑是蒙方现在摇摆不定的核心原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蒙古国与中国的经济互补性极强,中国需要蒙古国的煤炭、铜、铁等大宗商品,蒙古需要中国制造业产品确保国内的消费需求,在推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更是离不开中国的上游零部件与机床等设备供应。
蒙古政府在与中国强化经济合作的问题上也表现得更加积极,中蒙早就签订了自贸协议,互相给予了很多商品免税或低关税待遇。 去年,中蒙双边贸易总额达到了190.47亿美元,且在与中国的贸易合作中,蒙古国是贸易顺差国,蒙方去年对华出口144.06亿美元,占该国同期出口总额的91.3%。蒙方已经在推动中蒙之间的交通基建升级,以便将更多大宗商品卖到中国。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中蒙贸易伙伴关系稳步发展,但受历史等因素影响,蒙古国对于强大邻国的不信任感仍未彻底消失,蒙古在外交上仍旧坚持着“第三邻国”的战略。蒙古国现在不愿加入欧亚经济联盟,也没有加入上合组织中,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这种经济现实与战略焦虑,决定了蒙方很难真正下定决心,加入中俄所主导的任何一个地区经济合作框架之中。在一定时间内,蒙方仍会试图以暂缓决策等方式保留回旋余地,在中国、俄罗斯、西方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蒙古国的未来选择则将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其能否通过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提升自身在区域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二是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动态演变是否能够为蒙古创造更多发挥“中间地带”作用的机会。 如果有一天,蒙古国发现“第三邻国”战略无以为继,乌兰巴托自然会找到中俄,尝试融入上合等区域合作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