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随州曾侯乙编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套沉睡2400年的青铜礼乐重器,以其独特的声文互证体系,向世界奏响了中华文明的时代强音。
千年遗音现世铸就文保典范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考古发现,让65件青铜编钟重见天日。这套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先秦乐器,以3755字铭文构建起完整的乐律体系,其“一钟双音”的声学构造与现代音律误差不超过5音分。原随州擂鼓墩文物管理处主任王新成回忆,墓室独特的椁木结构与水浸环境为文物保存提供了天然屏障,使今人得以聆听与先秦完全相同的金石之声。
三代守护传承奏响文明强音
从考古发掘到学术研究,数代文博工作者接力守护。曾侯乙编钟出土后仅三次奏响:1978年建军节首次奏响《东方红》,1984年国庆外事礼宾,1997年香港回归盛典。武汉音乐学院谭军教授团队突破性改良击槌材料,使编钟演奏实现从仿古复原到现代创新的跨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项绍清历经30年攻关,成功复原失传千年的青铜编钟铸造技艺。
科技与艺术交融缔造先秦工业奇迹
编钟“合瓦式”结构创造性地实现双音共振,钟体纹饰集圆雕、浮雕等技法之大成。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负责人罗乐介绍,铭文与音律的精准对应,印证了先秦工匠对材料配比、声学原理的深刻认知。经现代光谱分析证实,编钟原色实为象征尊贵的橙黄色,颠覆了传统青铜器“青绿”认知。
和合之音传寰宇文明互鉴谱新篇
作为国家文化使者,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已出访50余国,10亿人次通过展览、演出领略其风采。从日本世博会到联合国总部,从APEC峰会到中法文化年,“国之正音”架起文明对话桥梁。正如曾侯乙墓发掘参与者冯光生所言:“钟架三度音差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合瓦造型蕴含‘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当编钟韵律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这段青铜铸就的文明史诗,正以数字化保护、创新性转化的崭新姿态,续写着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当代篇章。(鄂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