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厂商研发的AI手机、AI眼镜等智能产品已超百款

南方都市报 2025-04-18 12:48:50

年初,DeepSeek火爆“出圈”,持续赋能各行各业。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制造业,会擦出什么火花?

4月18日上午,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提到,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速,成效突出。其中国产厂商研发的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智能产品已超百款。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实现了“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正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

谢少锋在会上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四个特点:

一是产业基础不断的夯实。我国已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的产业体系。算力规模居全球的前列,建成钢铁、煤炭等高质量的行业数据集,培育出一批竞争力强的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国产大模型登顶全球主流开源社区下载量的榜单,创造了“中国速度”。

二是产品装备加速迭代。国产厂商研发的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智能产品已超百款,实现了“智”变升级。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已经实现了“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正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既能演杂技、扭秧歌,也能搬重物、拧螺丝,在制造场景加快落地,例如辅助汽车生产线装备作业、助力智能分拣搬运等。

三是应用赋能扎实推进。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加快落地,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得到应用。

据谢少锋介绍,在地方调研和典型案例征集遴选中发现,北京一家平板显示企业利用大模型一键生成排产计划,产线排产的时间降低了75%。沈阳一家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借助大模型推动公益设计自动化,带动生产效率提升40%。目前工信部正持续开展赋能“深度行”活动,打造线上线下平台,推动供需企业精准对接,引导行业智能化转型。

四是产业生态持续优化。通过部省协同推进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央地共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融合作,联合财政部设立了600亿元规模的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加快布局投资项目。强化标准引领,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累计共制定了40余项行业关键标准和10余项国际标准。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目前已累计培育了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

据南都记者了解,2025年1月1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牵头,正式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遵循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的原则,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服务国家战略。目前国家人工智能基金总规模为600.6亿元人民币,基金将围绕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开展投资布局,覆盖算力、算法、数据和赋能应用等各环节。

在标准制定方面,年初工信部宣布成立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近日,该标委会发布消息称,计划组织制定一批人工智能关键亟须标准,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人工智能相关标准立项建议,截止日期为2025年4月30日。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0 阅读:0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