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什么?金圣叹曾说“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其实诗并非什么特别的东西,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特别想表达出来的,不吐不快的一种情感、一份关爱或是一段人生体悟。所以中国的古典诗词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高瞻远瞩之精神。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正如文天祥《正气歌》的结尾所言:“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古圣先贤通过古典诗词流传下来的修养与智慧,依然照耀着当下你我的人生,正所谓“今古诗情日日新”。
古典诗词源自生活,传承千载、历久弥新,我们今人的生活中,仍然处处可见诗词的影子,时时可感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温度。春天到了,人们走到户外会自然地联想到“吹面不寒杨柳风”“万紫千红总是春”,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季节更替、春回大地的美好。农历新年,人们在“爆竹声中一岁除”中企盼“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元宵佳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人们相约走上街头,在欣赏“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美丽夜景之余,吃上一碗“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的元宵那可真是幸福满满。中秋月圆,诗人的一句“月是故乡明”道出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心声和对家乡的思念。思念远方的亲人时,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亲人的牵挂和祝福跃然纸上;与友人分别时,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承载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时空的距离不再是阻隔。
古典诗词更是悄然地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平凡的点滴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当我们看到漂亮的衣服时,联想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人极致的审美情趣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当我们品尝美味佳肴时,“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美食的追求和热爱,更可以体会到古人对打渔人辛苦劳作的关爱与尊重;即使我们宅居家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难免会摆上几盆绿植,让家里充满自然气息与文化韵味;而当我们踏上旅程,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阔,也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秀美,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畅快,也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宁静,即便在社区里散步,看到路边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能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诸多的困惑与压力。古典诗词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生存智慧,犹如一盏明灯,总会在不经意间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面对困难和挫折,叶嘉莹先生说,“古典诗词是支撑我走过苦难的力量”。其实苏轼在《定风波》中就曾表明自己的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无论何时都要有自己的持守和定力,这样才能不被外在的突发事件所左右,更为重要的是,面对挫折和压力,我们不仅要毫不畏惧,还要有且歌且行的淡定与从容,朝着既定目标前行。
古典诗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因利益冲突、观念差异等问题产生矛盾和困扰,诗圣杜甫也不能免俗,但他有跳脱日常烦恼的大智慧,“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烦恼,这个时候要勇于跳脱出来,去望一望远处阔大高远的景物,把自己的才华和生命投入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业上,“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站得高,看得远,这样才能看轻、看淡那些曾经困扰自己的矛盾和烦恼。
现代人生充满诱惑,古典诗词可以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时时回望自己的初心。陶渊明的一句“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而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由淡然、宁静致远的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和诱惑的增多,很多人执迷于对名利的追逐,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提升。“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在遍布荆棘的道路上坚持前行其实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有昂扬的斗志,而真正难能可贵的是一旦有所成就,获得一定的财富和地位后,各种诱惑纷至沓来,我们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一颗平常心吗?杜甫说“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这对我们何尝不是一种警醒,提醒我们要时时回望自己的初心,不被名利所累。
在亲子教育中,古典诗词同样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孩童时期是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阶段,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代家长特别关注子女的教育,但是却不一定有好的方法,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不仅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而且很容易导致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对学习甚至人生产生厌倦。要怎样帮助孩子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呢?其实古典诗词里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梅先菊后何须较,好似人生各有时。”每一种花都有着自己的花期可待,其实每一个人如同花木一样,都有自己的花期,有自己绽放的时间、成长的节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要给他们时间,要尊重孩子的生命节奏、提供给孩子更多的选择空间。“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只要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发现了自己愿意投注的方向,并且愿意为这个目标执着付出,那么这一生也就有了意义与价值。
“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地球上共同居处的人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乃至不同的信仰,但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的情感却是相通的,正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查尔斯·弗雷泽尔的获奖作品《寒山》的扉页引用了中国唐代诗僧寒山的诗句;2022年,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萨·克里斯托福雷蒂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配上了中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兰亭集序》中一句描绘宇宙景观的古文。可见,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着丰富的社会人生经历和鲜活的生命体验,可以超越国界,引领不同地域的读者在诗词经典中感受生命的激荡。中国的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与宝贵思想源泉,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中华文化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寻和探索。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表达公共情绪的强大感召力和穿透力,其中的名篇佳句总会在不经意间叩开人们的心扉,触动大家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艺术创造和丰富的情感记录,是我们代代承传的文化瑰宝,数千年来深刻参与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生成与民族精神的塑造,被誉为中华文化的“芯片”,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内涵。闻一多先生曾经指出:“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的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中国的古典诗词寄托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今天,我们要深入发掘、传讲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结合风土人情、地域人文、民俗风物,将古典诗词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为现代文明生活形态增添更多的书香气和人文烟火气。
(作者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