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称美国鸡蛋充足!但美墨边境的走私数据暴增400%!34%的美国人买不起鸡蛋,但美对加拿大出口数据增长300%(2024年)。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朱门囤积过剩,路有饿殍无蛋”。
4月15日,特朗普宣称“我们的冷库鸡蛋多到能喂饱整个墨西哥”,然而同日加州食品银行报告显示,鸡蛋捐赠量同比下降了82%,这与特朗普的说法形成了讽刺对比。他这条“鸡蛋太多”的推文也收到了120万个不赞同。在#EggGate话题下,62%的帖文都在嘲讽当局面对鸡蛋问题未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走私的本质是底层全球化对僵化政策的自发修正。
当前,美国鸡蛋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普通鸡蛋每打售价达6.15美元,较前期上涨4.3%;反观墨西哥,普通鸡蛋每打仅售1.18美元,较之前下降1.7%。两者价差达421%。即便在美墨边境的黑市交易中,墨西哥鸡蛋以每打0.95美元的价格进入美国后,转手即可达到3.8美元,利润空间高达300%。如此巨大的价差,成为驱动美墨边境鸡蛋走私现象日益猖獗的核心因素。
美国的价格如此之高,主要来源于四个原因。
一是美国鸡蛋市场呈现高度集中化格局。根据美国农业部2024年数据,Cal-MaineFoods、RoseAcreFarms和VersovaHoldings三大蛋企掌控约85%的市场份额,牢牢把持行业定价权。这些巨头凭借规模优势,通过灵活调整产能、操控报价直接左右市场走向,迫使中小企业为维持成本同步提价,无形之中构筑起隐性价格联盟。
此外,三大蛋企已将算法技术深度融入定价策略。2024年曝光的Cal-Maine内部邮件显示,企业借助AI技术精准预测竞争对手的调价动作,实现协同定价。同时,它们还利用供应链管理软件人为制造区域性短缺,刻意减少向民主党主政州的鸡蛋配送量,加剧局部市场供需失衡。在金融领域,这些企业通过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放大价格波动,2024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鸡蛋期货交易就因涉嫌操纵行为遭到质疑。
大型蛋企还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获取不当利益。以Cal-Maine为例,该企业在开曼群岛设立离岸公司存放大量库存,借此规避税收;更有企业打着“人道主义”旗号,将过期鸡蛋捐赠至非洲,以此换取税收减免优惠。在这一系列操作下,蛋企利润实现惊人增长。Cal-Maine2024年财报显示,其净利润因价格上涨同比飙升217%,而实际产量仅增长3%。
尽管2023年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曾就鸡蛋企业“借通胀哄抬价格”展开调查,但最终并未提起反垄断诉讼。这一现象折射出美国鸡蛋市场的深层矛盾——大企业冷库中结构性过剩的鸡蛋与消费者因高价而难以获得的有效供给之间的撕裂,成为横亘在行业健康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二是全球供应链断裂,低价蛋无法进入美国。从国际贸易与供应链视角分析,美国鸡蛋供应短缺问题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基于USDA贸易数据,2024年美国鸡蛋进口量同比下降38%,这一变化与多重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在关税政策层面,美国对墨西哥、巴西等主要鸡蛋出口国征收20-30%的关税,并通过实施严格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SPS),大幅提升了进口鸡蛋的合规成本。
全球物流体系的扰动也对美国鸡蛋供应产生直接影响。2024年持续的红海冲突以及巴拿马运河因干旱导致的通航受限,推高了国际海运成本,削弱了亚洲廉价鸡蛋的价格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CBP边境缉获报告显示,墨西哥对美鸡蛋走私量激增400%,侧面反映出正规贸易渠道受阻后,市场供需失衡加剧。
这些现象表明,美国虽奉行自由贸易理念,但通过关税壁垒与技术标准构建的市场准入门槛,客观上限制了低价鸡蛋的输入。国际物流成本的上升进一步放大了供需矛盾,使得外部供给难以有效缓解国内市场压力,体现出国际贸易政策与物流体系对国内民生领域的复杂影响。
三是禽流感扑杀政策加剧本土短缺。2024-2025年间,H5N1禽流感疫情在美国蔓延,造成全国4700万只蛋鸡被扑杀,占蛋鸡存栏总量的15%,爱荷华州等主要蛋鸡养殖产区产能锐减过半。美国政府不仅对感染鸡群采取扑杀措施,还强制扑杀所谓“高风险”但未感染的鸡群,这一举措引发农场主强烈不满,2024年德州便发生农场主集体诉讼事件。
受此影响,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鸡蛋产量同比下降12%,鸡蛋批发价格涨至每打3.89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政策执行背后存在复杂利益链条。蛋企高管与美国农业部(USDA)之间存在“旋转门”现象,2023年有3名USDA禽类部门官员离职后入职Versova公司;官方还以“生物安全”为由,将正常禽流感死亡率标准从2%下调至0.5%,以此扩大扑杀范围,被质疑实为保护主义行径。此外,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国会农业委员会47%的成员接受过蛋企的政治献金。
这些迹象表明,看似因禽流感引发的鸡蛋供应短缺,实则是多重利益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少数群体的决策深刻影响着整个鸡蛋市场的供需格局与价格走向。
四是墨西哥比索贬值30%,美元购买力刺激走私。
2024年,美联储加息致使墨西哥比索兑美元贬值30%,墨西哥鸡蛋零售价格低至每打1.2美元,与美国4.5美元的均价形成巨大价差。在此背景下,鸡蛋走私产业链迅速扩张。地下渠道将走私蛋输送至中餐馆、廉价超市,甚至渗透至亚马逊黑市店铺,2025年FBI侦破的案件便是例证。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数据,德克萨斯州边境每周缉获鸡蛋量达20万枚;仅2025年4月1日至18日,全美累计截获387万枚,同比激增330%。其中,4月12日在亚利桑那州通过地下隧道查获22.4万枚鸡蛋,创下单次查获量新高。
走私手段不断迭代升级,出现“蜂群模式”无人机运输(单次30架协同作业)、改装校车水箱夹层藏蛋(单起案件运载量达1.8万枚)等新型方式,行业内甚至衍生出“白货”(普通鸡蛋)、“金货”(有机鸡蛋,走私溢价达40%)等特定术语。
从经济数据来看,走私暴利特征显著。若犯罪团伙每日走私100箱(每箱30打)鸡蛋,月利润可达30万美元,年利润超360万美元。参照美国刑法,偷逃税额超500万美元即构成“情节特别严重”,量刑可达10年以上。其利润水平数倍乃至十倍于合法贸易,与毒品、走私烟草等非法行业相当,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为规避监管,走私交易中加密货币使用占比已攀升至35%,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也随之盛行(如1盒鸡蛋可兑换2升汽油或5包香烟)。
与此同时,鸡蛋走私背后或存在更深层利益链。2025年曝光的“冷库门”事件显示,美国三大蛋企于得克萨斯州地下冷库囤积2.8亿枚鸡蛋,相当于全美两周供应量。企业通过伪造“质量检测报告”将库存标记为“不合格”,实则以溢价40%的价格通过黑市渠道隐秘销售,走私团伙或沦为企业消化库存的“白手套”。
这一系列现象折射出美国鸡蛋市场的系统性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关税与过度扑杀政策人为制造供应短缺,行业垄断进一步加剧价格波动。合法市场供给不足促使黑市交易滋生,消费者被迫面临高价鸡蛋或选择未经检疫的走私产品,形成恶性循环,凸显出政策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双重失灵。
从社会学视角剖析,美墨边境的鸡蛋走私现象宛如一则映射全球化、阶层分化与制度失灵的现代寓言。
在美国鸡蛋市场,数据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将供需矛盾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美国农业部坚称鸡蛋“供应充足”,可超市却不得不实行每人限购两盒的措施;沃尔玛线上显示鸡蛋“补货中”,但线下货架却空空如也;边境农场主协会对外公开宣称产能已恢复70%,私下里却承认实际运转率仅45%。这种数据与实际情况的严重脱节,深刻暴露出美国鸡蛋市场数据失真与供需失衡的深层次矛盾。
这场“蛋荒”危机,本质上是一场发生在21世纪的新型经济战争,交战的双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与国家,而是垄断资本与普通消费者。其最为隐蔽且危险之处在于,让深受其害的消费者在为价格虚高的鸡蛋买单的同时,还让他们误以为这是正常的“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这场混乱中,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行为耐人寻味。美国低收入家庭为了获取廉价蛋白质,在承受法律风险的情况下,选择默许甚至参与走私链,这一现象凸显出当法律无法及时适应社会经济变化时,犯罪的定义在道德层面出现了模糊地带;
墨西哥农民虽然短期内收入因走私增长了200%,但从长远来看,却逐渐被犯罪集团控制,被迫加入“鸡蛋卡特尔”,这是市场失灵后,底层民众为求生存而衍生出的非正式策略;
边境执法人员将查获量作为KPI指标,在抓走私鸡蛋与打击毒品等严重犯罪之间陷入道德困境,从而导致选择性执法的出现。例如,得州国民警卫队出台新规,要求查获的鸡蛋必须“48小时内捐赠慈善机构”,然而匿名举报证实,这些鸡蛋实际多数被警卫队内部消化,当国家在监管层面出现缺位时,基层组织便形成了一种影子治理模式。
在整个事件中,大企业和大农场赚得盆满钵满,进一步垄断市场。德州农民虽获得了12亿美元补贴,可其中78%都流入了大型农业综合企业。4月18日,众议院提案将鸡蛋走私定为“轻罪”(原本按贩毒同罪处理),这一提案遭到农场主游说集团的强烈反对,而联邦与州政府还在就“鸡蛋是否为战略物资”争论不休。当违法成为部分人获取利益的理性选择时,我们不禁要反思,究竟应该批判个体的逐利行为,还是整个存在漏洞与缺陷的系统。
中国历史上的鸡蛋供应短缺现象,与现代美国因市场机制扭曲导致的短缺存在本质差异。中国历史上的“蛋荒”主要由自然灾害、计划经济时期物资调配局限性引发,而其解决路径则展现出独特的制度创新与发展逻辑。
中国鸡蛋产业的转型历程,实质是政策、科技与市场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1978-1985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配合“三只鸡自由”等鼓励政策,有效激活农户生产积极性;20世纪90年代,现代化养鸡场建设与德国罗曼鸡等良种引进,使蛋鸡产蛋率提升133%;进入21世纪,“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冷链物流技术突破将鸡蛋运输半径扩大5倍。2006年“毒鸡蛋”事件推动质量追溯体系建立,2020年数字农业平台实现全国产能智能调控。通过上述阶段性发展,中国鸡蛋产业实现跨越式进步,当前年产蛋量已占全球总量的40%,成功实现从计划经济时期凭票供应到电商平台无菌蛋次日达的转变。
在产业治理层面,农业农村部“蛋链通”平台实时监控全国449个养殖基地,依托AI预警系统,提前6个月预判2021年玉米价格波动对饲料成本的影响。截至2023年,中国蛋鸡存栏量达14.5亿羽,占全球总量42%,年产蛋量3100万吨。这一发展过程蕴含着多重治理智慧:“三只鸡”政策保持了小农经济与规模养殖的动态平衡,2019年全国仍保留1.2亿散养户,既稳定市场供应,又保障农户收益;
价格改革通过“暗补—明补—市场化”的渐进式转型,实现政策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当前人均年消费296枚鸡蛋(超出健康标准20%)的现状,也提示产业发展需统筹消费健康、环境保护等多元目标。中国鸡蛋产业发展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的治理范式,为全球农产品供给保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如果穿越回1988年,你会加入抢蛋大军还是倒卖鸡蛋?
▷今日中国超市鸡蛋均价5元/斤,你认为这是奇迹还是常态?
USDA《EggMarketsOverview》(2025年4月)
CBP《AgriculturalSmugglingReport》Q12025
墨西哥央行(Banxico)汇率数据
华尔街日报《WhyAmerica'sEggsAreSoExpensive》(2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