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士陶渊明一生嗜酒如命,他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不爱读书,没有一个成才的。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4-19 22:46:42

东晋名士陶渊明一生嗜酒如命,他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不爱读书,没有一个成才的。人们都说他生了“五个酒精儿。” 白发映两鬓,陶渊明站在竹林前,手中的酒杯轻轻晃动。此时的他已是四十四岁,辞官归隐已有三年。远处,几个孩子在田边嬉戏,却无一人捧书而读。陶渊明望着这一幕,眉头不觉皱起。 "阿舒!"陶渊明唤来长子,"你已十六,可有思过读书之事?"长子陶俨,小名阿舒,闻言只是挠头笑笑,转身又去寻友人玩耍。陶渊明摇头轻叹,他这大儿子生性懒散,对读书之事从无兴趣。 回想当年,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一职,归隐田园。他本以为,归田后能教导几个儿子读书识礼,延续家风。可惜事与愿违,五个儿子无一喜欢读书。村里人私下议论:"陶先生一生嗜酒如命,五个儿子都是'酒精儿',难怪不成器。" 这些闲言碎语,不知不觉传入陶渊明耳中。他虽不以为意,但对儿子们的期望却始终未减。就在去年,陶渊明特地带着次子陶俟,小名阿宣,前往县衙见识官场。陶渊明寄希望于这个看似聪明的儿子,盼他能知书达礼,成为栋梁之才。 "公子博学多才,日后必成大器!"衙门里的官吏看到陶渊明带儿子来,纷纷奉承道。陶渊明心中欣慰,却不知这些话语只是官场上的客套。倒是亲戚们私下告诉他:"阿宣做事死板,一根筋,恐怕难成大器。" 回到家中,陶渊明望着月光下的几间茅屋,想起五个儿子的表现:阿舒十六岁,懒散无比;阿宣将满十五,对文字无爱;雍端十三载,连简单的数字都分不清;小儿通儿才九岁,整日只顾找梨与栗。他提笔挥毫,写下了《责子》一诗。 这首诗并非单纯的责备,而是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们的深沉爱意与无奈。诗中虽有失望之情,却也显露出陶渊明豁达的人生态度——"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年,他那看似不成器的次子阿宣,将悄然离家,踏上一段不寻常的人生旅程,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并非无能之辈。这一切都要从阿宣离家那日说起…… 那是义熙年间的一天,十五岁的陶宣俟满怀不平地离开了家。在衙门听惯了那些阿谀奉承的话语,他心中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证明自己不是废物,不是"酒精儿"。 "想做官容易,去京都见皇帝,就能得到官职。"衙门里有人这样戏弄他。年少气盛的陶宣俟信以为真,偷了父亲的钱,悄悄踏上了前往建康的路。 一路上,陶宣俟边走边问,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天,他正赶路时,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前方不远处,三个人——两位老者和一位衣着华丽的少年——正匆匆赶路。眼看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四人都加快了脚步,想要寻找避雨的地方。 就在他们奔向前方一座小庙的途中,电闪雷鸣,一棵大树轰然倒塌,不偏不倚地砸中了那位少年。少年当场身亡,两位老者悲痛欲绝。陶宣俟站在一旁,惊魂未定。 "你看这孩子长得多像张公子。"一个差人小声对同伴说道,"我们不如就让他假扮成公子,送他去赴任,这样也好交差。" 两人商议已定,便向陶宣俟道明原委:死去的少年是要去义兴郡担任县尉的张公子,如今人已不在,他们不敢回去交代。若陶宣俟愿意顶替前去赴任,岂不是两全其美? 陶宣俟原本犹豫,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吗?于是答应下来。两位老者大喜,买了棺材将张公子就地安葬,然后带着公文和陶宣俟前往义兴郡。手续办妥后,老者离去,陶宣俟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令陶宣俟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新太守司马义上任,其夫人恰好是已故张公子的姑姑。消息传来,陶宣俟心急如焚,却也明白逃避无用。他决定主动前往拜见,一试自己的本事。 这天,陶宣俟穿戴整齐,来到太守府中。太守看着他,问了几个问题,发现他对张家的事情知之甚少,不禁起疑。太守找来夫人,夫人见到陶宣俟后,反倒认定他就是自己的侄子。 正当陶宣俟松了一口气,准备告退时,太夫人突然喊道:"老苗子你在哪?"这是张公子的小名,陶宣俟本能地回头,当场暴露。 "我的亲侄老苗子,为何在此地这么久,也不来看看姑姑?"太夫人哭着说道。陶宣俟无奈,只得跪下坦白一切。令他意外的是,太守并未严惩他,而是让他立即回家,并承诺为他谋取一个真正的职位。 不久之后,朝廷果然下文,任命陶宣俟为主记室——一个负责后勤的秘书职位。与父亲一样,陶宣俟也嗜酒如命,但他千杯不醉,工作认真,颇受太守赏识。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