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科学跨界碰撞!姚明走进西湖大学与师生对话

钱江晚报 2025-04-20 09:15:35

升学宝

在学术的穹顶与思想的瀚海之间,总有人以独特姿态诠释高度与深度的共生。

昨天下午,姚明受邀走进西湖大学,与校长施一公及师生们展开了一场关于“高度与深度”的对话。

这场以体育与科技为主题的交流,吸引了数百名师生参与。

活动现场设在学术环二号门大厅,温馨的沙龙式布置让整个对话氛围格外轻松。值得一提的是,活动门票在前一天就被一抢而空,足见这场跨界对话的火爆程度。

姚明的幽默与施一公的哲思,展现了体育与科学领域背后的共通逻辑——对极限的探索、对创新的执着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高度与深度

2.26米的身高让姚明成为篮球场上的巨人,但他的人生高度远不止于此。从NBA赛场到公益事业,姚明诠释了什么是高度与深度。

“体育,要靠对手来逼迫你达到极限。”2000年悉尼奥运会,他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世界级运动员。在奥运村的纪念品商店,姚明看到一张开幕式全景照片,上万名运动员汇聚一堂,自己却“找不到2米26的身影”。姚明分享的这个细节令人动容:“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世界那么大,我要去探索一下。”巨大的好奇心促使他努力打球,想办法走得更远,也推动他不断突破自我。

他挑战NBA,后来又选择做公益和教育。

在姚明看来,体育不仅是竞技,也是一种很好的育人方式,希望通过姚基金,让更多孩子体验体育带来的成长。“姚基金的一句口号叫‘以体育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不仅要和自己较劲,还要和别人合作、和对手竞争。不管输赢,总有下一回合。这些,像小的社会实践,让你感受未来职场中可能会面对的情绪。”

偶然与必然

姚明和施一公分享了他们如何树立人生理想的故事。

两人的经历看似迥异——一位是篮球巨星,一位是顶尖科学家,但背后却有着相似的逻辑:时代机遇、家庭影响、个人选择及面对挫折时的坚持与调整。

姚明笑称自己当年去NBA是“出国务工”。他的职业路径深受家庭影响:“我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在‘体育大院’长大,小的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做选择,但很以父母为荣,希望向他们学习。”他坦言,自己最初并未刻意规划职业道路,而是“自然而然”地走上了篮球之路。

施一公的职业选择则更具戏剧性。他坦言小时候酷爱绘画。家庭的变故改变了一切——父亲意外去世后,他几经辗转重回学术道路。

“爱好只作为爱好,是不是比作为职业更好?”施一公表示,他曾多次追问自己,“不过,选择学术研究后,我的内心非常愉悦,从来没有后悔过。”

谈及职业选择,姚明用“电子游戏”巧妙比喻:“如果重玩一次游戏,你会选相同角色吗?”现场学生纷纷举手选择“不同路径”。

在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赛场”,可能更为重要。

锁与钥匙

无论是运动员还是科学家,都难免遭遇低谷。

当主持人问及“如何在屡战屡败的迷茫时刻克难攻坚,保持信心”时,姚明表示,每个人的方法不同,每个人都是一把锁,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

不管是在赛场上还是在科研过程中,都会面临很多的压力,有没有面对挑战和压力的“灵丹妙药”?

姚明建议,要学会“拧开关”:“保证吃好、睡好。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事业,工作时肯定是全力以赴的。学会分割生活和工作是面对压力非常好的办法,学会调自己的‘开关’,学会‘拧来拧去’。”

临摹与自成一家

如何从行业的参与者成长为领导者?

姚明以“书法”作比,学写字,先在田字格里临摹,最终自成风格。“有一天你的字写成了书法,这就是领导力。”

施一公补充,在学术界,领导力也是一种自信和一种品位,大学是做学术的地方,当学术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可以有一种学术领导力,吸引同行共同攻克难题。

当被问及国际化合作的见解时,姚明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他用自己重返校园的经历,诠释了跨界合作的真谛。

姚明首先重新定义了“国际化”:“国际化实际上是和一个你不认识、不熟悉的人进行合作。”他表示,这种陌生感不仅存在于国际之间,也存在于地区之间,甚至代际之间。

31岁重返大学校园的经历给了姚明深刻启示。虽然学校为他安排了单独的小课,但真正让他获益匪浅的,却是和比自己小近十岁的同学们一起上的大课。

“那些同学提出问题的角度打开了我的视窗,是我这个年龄的人想不到的。”姚明感慨,这也是一种合作,差异带来了不同的角度,“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能带给你所没有看到的东西,没有想到的东西。”他用化学反应来形容这样的优质合作,不同元素相遇,产生新的化合物。

差异,成为了推动创新的动力。

这场持续一小时的对话,既有思想的深度碰撞,又不乏轻松愉快的互动。

活动最后,西湖大学师生向姚明赠送了一幅用科学元素绘制的《望川》,姚明则回赠了姚基金的篮球。

潮新闻记者金丹丹通讯员张弛

0 阅读:11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