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四月,国际能源峰会就要开幕,60多国代表都来了,个个盼着这场气候和能源的大讨论。 众人眼里的这场会议的主角,毫无疑问是作为全球清洁能源“领头羊”的中国,可就在峰会前夕,炸了个大雷:中国因为“日程冲突”不来了! 英媒直言是对英国的一个打击,虽然主办方和业内人士没明说,但将怒火对准了美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先说说这场峰会的重要性。当下全球气候危机步步紧逼,每个国家都在为能源转型发愁——既要减少碳排放,又要保障能源安全。 这场峰会是各国坐下来谈合作、找方案的关键平台,大家都盼着能在会上敲定绿色能源的发展方向。 而说到能源转型,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实力。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的太阳能、风能装机量常年稳居世界前列,光伏技术更是全球领先。
更绝的是,中国企业从研发到落地全流程发力,硬是把光伏发电成本压到了“地板价”。以前贵得离谱的清洁能源,现在不少国家都用得起了。 电动汽车这块,中国更是打通全产业链。从造电池、整车生产,到满大街建充电桩,国内市场火得一塌糊涂,海外市场也掀起“中国电动风”。 就连最难搞的电池技术,中国也不断突破,锂离子电池、储能电池直接解决了风能、太阳能“发电看天吃饭”的大难题。
就凭这实力,中国在国际能源圈堪称“香饽饽”,各国都想拉着咱们搞合作、学经验。 可谁能想到,这次关键峰会却意外缺席了,这背后的原因,和美国的骚操作脱不了干系! 因为美国此次派出的参会代表,竟然是一位公开对气候变化持否认态度的官员! 要知道,气候转型可是此次峰会的核心议题,美国这操作,简直就像在一场倡导健康生活的聚会上,来了个鼓吹垃圾食品有益的人,简直是在砸场子。
回顾过去,美国在能源政策上的“迷惑行为”可不少。美国总统特朗普自17年上台后,就首次嚷嚷着美国要退出《巴黎协定》。 到了今年的一月份,特朗普一上任就又签署行政命令,再次强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 不仅如此,他还大力扶持化石能源产业,就好像要把世界拖回到过度依赖传统能源的过去。
到了现在,他甚至还把清洁能源补贴和打压中国扯在一起,将能源问题政治化,全然不顾国际合作大局。 这次派这样一位“反气候”官员参会,美国心里那算盘打得那叫叮当响。 首先,美国作为油气资源出口大国,想借峰会这个平台,使劲推销自家的油气产品,忽悠各国加大从美国的进口,好充实自己的经济利益。
其次,全球能源转型步伐加快,传统能源企业的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美国就想通过搅局,拖慢能源转型的速度,好让让那些老牌能源企业能继续在原有赛道上维持经营,攫取利润。 最重要的是,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发展迅猛,太阳能、风能等技术不断突破,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这让美国的能源霸权受到了严重冲击,所以美国想在峰会上搞些小动作,打压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势头。 然而,中国这次缺席峰会,对峰会影响巨大。在技术交流上,中国每年都在国际会议上分享最成果,从高效太阳能电池到先进储能技术。
现在中国不来,各国少了重要的学习机会,技术合作的进度也得放慢。 从国际合作层面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全球清洁能源的普及。但这次峰会,因为中国缺席,这些合作项目在峰会上的交流与推进也被迫暂停。 没了中国从中协调,峰会想达成实质性成果,难上加难!
作为主办方,英国这次直接急得跳脚。它原本还打算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拉高峰会规格,顺带秀一把自身在气候议题上的领导能力,结果计划全落空,只剩一地鸡毛。 英国媒体毫不掩饰地感叹“血亏”,不少政客更是直接开炮,把矛头直指美国:要不是美国各种骚操作,中国怎么会缺席? 不过,英国的处境也相当尴尬,一边是多年盟友美国,一边是能源合作的重要伙伴中国,哪边都不敢轻易得罪。
但中国缺席后,中英能源合作短期内肯定受影响,一些项目得延期。 不过从长远看,如果英国能冷静下来,主动释放善意修复关系,未来双方在清洁能源等领域仍有广阔合作空间。 至于中美关系,这次事件无疑加剧了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博弈,但也可能倒逼双方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这场峰会的闹剧,再次证明全球能源转型之路充满挑战。 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个别国家的小动作而停滞。接下来各国如何打破僵局?美国还会使出什么招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