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寇临清联队突然遭遇冀中军区警备旅,以为稳操胜券。殊不知该旅打顽军朱怀冰缴获了大量子弹并都带在身边,王长江、旷伏兆决心一战杀敌。 1942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冀中平原这片地儿,简直就是敌我双方较劲儿的焦点。那时候,日寇临清联队可不是什么小角色,他们装备精良,仗着自己有枪有炮,觉得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横着走都没问题。可他们低估了冀中军区警备旅这帮硬骨头。警备旅的领导王长江和旷伏兆,不是那种光会喊口号的人,他们带着部队,实打实地干,硬是把一场场硬仗给啃下来了。 先说说这支警备旅的底子。冀中军区警备旅是八路军的一支主力部队,专门负责这一带的作战任务。1942年那会儿,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日寇开始加紧“扫荡”,想把根据地掐死在摇篮里。警备旅的任务不光是跟日寇对着干,还要对付那些墙头草一样的顽军。顽军朱怀冰就是个典型,这家伙名义上是国军,实际上干的都是拖后腿的事儿,经常跟八路军作对。王长江和旷伏兆早就看他不顺眼,趁着一次机会,直接带兵收拾了他,顺手缴获了一大批子弹。 这批子弹可不是小数目。那年头,八路军的物资紧巴巴,子弹都得省着用,能从顽军手里抢来这么多,简直是雪中送炭。警备旅的战士们别提多高兴了,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找日寇算账。王长江和旷伏兆也不是愣头青,他们知道,光有子弹不行,还得有计划。他们把部队拉到北阳堡附近,找了个地势不错的地方,准备跟日寇临清联队好好干一场。 日寇那边呢,临清联队当时是冀中地区的一支主力部队,人数不少,武器也好,火力比警备旅强得多。他们那段时间正在搞什么“铁壁合围”,想把根据地的抗日力量一网打尽。1942年的这次行动,他们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有绝对优势,根本没把八路军放在眼里。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警备旅手里攥着刚抢来的子弹,士气正旺,根本不怕硬碰硬。 这场仗是怎么打起来的呢?其实不是日寇主动找上门,而是警备旅主动出击。王长江和旷伏兆合计了一下,觉得与其等着敌人来扫荡,不如主动出击,打乱他们的节奏。他们挑了个晚上,带着部队悄悄摸过去,趁着日寇还没反应过来,直接开干。警备旅的战术很简单,就是集中火力,先把敌人的前锋打散,再往里突。这种打法看着糙,但管用,特别适合八路军这种装备不占优的部队。 战斗打得特别激烈。日寇临清联队一开始没当回事,以为自己人数多,火力强,能轻松压下去。可警备旅这边硬是靠着那批子弹顶住了。战士们枪法准,子弹又足,一梭子下去,日寇的前锋就乱了套。临清联队没想到对手这么能打,指挥官急了,赶紧调集后援,想靠人数压回来。可警备旅这边早有准备,王长江指挥一部分人正面扛住,旷伏兆带着另一拨人绕到侧面,打了个配合,把日寇的阵型彻底冲散。 这场仗打了整整一天一夜,警备旅愣是没退一步。日寇那边死伤惨重,临清联队本来几百号人,打到最后能站着的没剩多少。警备旅这边虽然也损失了不少,但硬是把敌人给耗垮了。仗打完,战士们收拾战场,又缴获了不少武器装备,算是狠狠赚了一笔。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把日寇的嚣张气焰给打了下去,当地老百姓一看八路军这么能打,抗日信心也更足了。 再说说王长江和旷伏兆这两个人。王长江是那种典型的硬汉型领导,做事果断,脑子活,打仗从来不含糊。旷伏兆呢,稍微稳一些,擅长统筹安排,俩人一个冲一个守,配合得特别好。这场仗能赢,跟他俩的指挥分不开。警备旅的战士们也真不是盖的,那时候条件那么苦,一个个还是拼了命地上,没一个喊累的。 这场战斗的意义还不光是打赢了日寇。当时冀中根据地正被敌人围得死死的,物资短缺,部队压力特别大。警备旅这一仗,不但干掉了临清联队,还给根据地争取了喘息的机会。更关键的是,缴获的武器弹药直接充实了部队,让后面的战斗更有底气。可以说,这场仗是警备旅的一次翻身仗,也是冀中抗战的一个转折点。 当然,不能光说好的。这场仗虽然赢了,但警备旅也付出了不小代价。战士们伤亡不少,有些人家属到现在都不知道他们埋哪儿了。日寇那边虽然输了,但临清联队毕竟是正规部队,战斗力不弱,打起来真不是闹着玩的。警备旅能赢,靠的是拼劲儿和脑子,但运气也有那么一点儿。毕竟战场上啥事儿都可能发生,谁也不敢打包票。
1942年,日寇临清联队突然遭遇冀中军区警备旅,以为稳操胜券。殊不知该旅打顽军朱
青锋人物
2025-04-20 13:22:14
0
阅读: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