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市金水区纬一路因为“鸟粪频降”而登上热搜。鸟粪从天而降,车辆行人遭受频繁袭击。夜鹭的粪便不仅难清理,对车辆油漆还有腐蚀性。这条“天屎之路”,已从市民的日常小烦恼,逐渐演变为影响市容环境的问题。
夜鹭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与纬一路的渊源可追溯到几十年前。据71岁的郑州市民回忆,这些鸟类在他30多岁时就已经在此栖息。夜鹭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道路两旁长着高大、枝繁叶茂的梧桐树。更重要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区域分布着大量稻田,为夜鹭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随着城市化进程,周边区域被逐渐开发,水田消失,但具有强烈恋巢习性的夜鹭仍选择留在这个熟悉的地方繁衍生息。如今,夜鹭数量不断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标志。
面对类似问题,不少地方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值得郑州借鉴。悉尼面对果蝠的大规模聚居,通过生态教育及设立专门的观察点,转变公众对蝙蝠的看法,市政府在市中心的公园内设立生态展板和专门的观赏平台,吸引游客与市民参观,普及蝙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果。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每年都有上千只候鸟停留,通过专业的观鸟活动,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项目。这些经验表明,“烦恼”不仅能被解决,甚至能成为地方生态特色,带动观光经济的发展。
郑州完全可以借鉴这种经验,将夜鹭聚集地变为一张生态旅游名片。近期,演员李现因“打鸟”(拍摄鸟类照片)备受关注,引起公众对生态保护意识的热议。当地政府可以联合环保部门和高校专家,设立“夜鹭生态观察点”,布置图文并茂的科普展板,介绍夜鹭的生活习性、迁徙路径,以及它们与郑州城市生态发展的历史渊源。鼓励市民与游客有序参与观鸟活动,以生态教育活动增强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当然,保护生态多样性需兼顾民生。当地绿化部门提出的修剪树枝方案,可有效降低鸟粪的干扰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在周边适宜区域营造替代栖息地,如恢复部分湿地或水系,引导部分夜鹭分散栖息,减轻单一区域压力。在人流较大的路段设置简易的遮挡设施,既保护行人又不干扰鸟类的正常生活。同时,通过提升清洁服务的频率和效率,尽可能减少不便之处。
城市化进程中,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它们以自己的方式适应和坚守,值得人类“尊重”。正如一位郑州市民所言:“周围的树砍掉了,也就这么个地方。在这也挺好的,毕竟肯定得留一个地方给它们。”这份包容与理解,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民心基础。我们与其他生命共享这个星球,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和智慧的态度,寻找人与自然平衡相处之道,通过创新的管理方式和公众参与,实现真正的人鸟和谐共处。
□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