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较高的癌症,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比之欧美约提前约10年时间。这意味着我国的乳腺癌患者中,年轻、正值生育期的患者数更大。加上乳腺癌治疗的不断突飞猛进,长期生存已经成为乳腺癌患者人群中的常态。这样一来,保存患者的生育力,让其能够成功当上妈妈的意义更加凸显。
2025年4月20日,“中国癌症早筛早诊科普行动·粉红摇篮公益行动”于广州正式启动,汇聚肿瘤、生殖、心理等多学科权威专家,发布《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倡议》,构建覆盖全国的早筛与生育保护网络,为年轻乳腺癌患者打通“治愈肿瘤”与“成为母亲”的双重生命通道。
乳腺癌常被称为“粉红杀手”,已成为威胁中国女性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2022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为35.72万例,在女性癌症中仅次于肺癌,占癌症新发病例数的15.6%。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由于发病时年龄尚轻,超过50%年轻患者有主观生育需求,但妊娠率仅不到5%,患者治疗需求与生育的冲突亟待系统性破局。《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明确提出,要强化癌症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中指出,要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为响应国家“2030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恶性肿瘤防治方案。2024年5月9日,“中国癌症早筛早诊科普行动”启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2025年3月29日召开的肿瘤健康管理大会暨健康中国癌症防治首席专家论坛上,同步开展肿瘤生育力保护联盟暨早发乳腺癌防治与生育健康工程启动仪式,旨在为肿瘤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生育力保护支持和生命质量提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恶性肿瘤防治方案。
“治疗损伤卵巢功能、长期内分泌治疗导致生育窗口关闭、对肿瘤遗传的误解,是横亘在患者面前的‘三座大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告诉南都记者。
技术突围:两周黄金期改写命运
“肿瘤治疗与生育保护并非单选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李杰教授强调。目前,医学界已形成明确路径:在乳腺癌术后至放化疗前2周“黄金窗口期”,通过玻璃化冷冻技术保存胚胎、卵子或卵巢组织,为患者预留生育可能。生殖医学专家孙玲教授介绍,35岁以下女性若冷冻15枚以上卵子,活产率可达50%,与健康人群相当。
技术的突破更需要体系支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涛教授透露,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已将生育力保护前置:肿瘤科与生殖科专家在术前即共同制定方案,通过卵巢功能评估、个体化促排等手段,实现抗癌与生育的“无缝衔接”。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决策模式,正从试点医院向全国推广。
认知破冰:从“不敢生”到“科学生”
“许多患者误认为生育会加速肿瘤复发,或必然遗传给下一代,这是最大的认知误区。”马飞教授援引国际研究指出,规范生育不仅不影响乳腺癌生存率,甚至可能因心理状态改善降低复发风险。基因检测与辅助生殖技术更可精准规避遗传风险——植入前诊断能筛选出不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使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也能安全生育。
破除偏见需多方合力。粉红摇篮行动通过科普书籍、患者纪录片、基层“关爱小站”等立体化传播,重塑公众认知。巴西专家RomualdoBarroso-Sousa评价:“中国将生育保护纳入癌症防治体系,为全球提供了创新样本。”
即便在三甲医院,乳腺专科与生殖医学的“技术孤岛”仍制约着生育力保护落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坦言:“全国仅30%的乳腺中心具备辅助生殖协作能力,患者常因转诊流程繁琐错过黄金窗口期。”
这一困境正被跨院合作机制打破。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例,乳腺科与生殖中心建立“48小时响应”绿色通道:乳腺癌患者确诊当天,生殖专家即介入评估,2周内完成促排取卵。该模式已联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的20家核心医院,形成“区域中心辐射+远程会诊”网络。生殖医学专家孙玲指出:“通过标准化转诊协议,患者从肿瘤科到生殖中心的等待时间从平均14天压缩至3天,卵子保存成功率提升40%。”
联盟更推动资源“下沉”——在县域医院开展多学科诊疗培训,借助5G技术实现基层超声检查与上级基因检测联动。“让患者在县城就能锁定风险,到区域中心完成生育力保存,再返回本地治疗。”马飞教授强调,这种“分级协作”模式既缓解大医院压力,又为偏远地区患者争取生机。
体系共建:织就全国生育保护网
行动的终极目标是打造可复制的“中国方案”。依托肿瘤生育力保护联盟,全国首批20家示范医院已建立绿色通道,确保患者2周内完成生育力保存。同时,早发乳腺癌高危筛查网络逐步覆盖基层,通过超声、基因检测等手段锁定高风险人群。
“这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医疗答卷。”马飞教授表示。未来三年,行动将培训千名“生育力保护科普专家”,推动诊疗规范写入国家指南,让更多年轻患者看见“治愈肿瘤”与“拥抱母亲身份”并行的曙光。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