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萍、王泽晨、曹仕康
白鹭轻点涟漪,水草摇曳成诗。丽水景宁,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以治水绘就了水清岸美人富足的生态图景。
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发文通报2024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县(市、区)“大禹鼎”名单,景宁首次夺取浙江省“五水共治”最高奖项——“大禹鼎”金鼎,这也是景宁捧回的第7座“大禹鼎”,数量位居丽水市第一。
一座城市因水而灵动,回望治水历程,景宁系统推进“五水共治”工程,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水生态修复项目实施、重点断面水质提升等关键领域精细耕耘。生态畲乡的金字招牌愈发璀璨,从铜鼎、银鼎到如今的金鼎,“大禹鼎”的含金量持续提升,景宁治水的坚定决心与恒久定力始终如一。
多措并举保障水质持续走高
暮春时节,鹤溪河上,小鱼成群悠游,水底的绿草在波光中摇曳……漫步畲乡,一步一景,满眼皆诗意。
十余年来,景宁通过开展“清三河”“剿灭劣Ⅴ类水”“美丽河湖创建”等举措,实现了“水净”到“水美”的持续蝶变。2024年,景宁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省控及以上断面Ⅰ、Ⅱ类水质比例、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三个100%”。
“小溪的重点是城镇生活污染源,飞云江的重点是养殖场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治水不仅要时刻警惕上游来水水质,也要摸清每一段的污染状况。”景宁县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宁以找寻查挖为抓手,重点撬动水域治理、零直排提质增效、治水宣传等核心工作,直面“不敢查、不愿治、不想改”的“三不”隐患问题,全县涉水重点问题10个,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工作和“生态环境问题发现·督察在线”系统录入,完成销号验收10个问题,完成率100%。
景宁还高质量推动创新智治,实现数字赋能畲乡治水。运用数字科技、电子信息等新兴技术手段,积极补齐农污治理短板,创新推进污水精细化治理管控模式,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污水运营成本,以数字化赋能,从“五水共治”向“五水共智”转型升级。建成畲乡治水大脑、东坑镇污水零直排区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农污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围绕治污、防洪、排涝、保供、抓节五大领域和智慧河道,实施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应用,进一步提升治水信息及时感知、智能预警、精准溯源、协同管理能力。
景宁还推进河道生态系统修复,进行堤岸改造、水系整治、水质保护、休闲娱乐、沿岸绿化等工程,鹤溪河、大均小溪、东坑桃源溪等6条河湖已入选省级美丽河湖。谋划实施千峡湖小溪流域外舍断面至大均段、渤海镇段等水生态修复工程,科学布局生态护坡与植被缓冲带,建成水上森林修复河岸缓冲带34.94万平方米,年削减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指标10余吨,既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也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项目先行打造山区治水样板
自瓯江支流至畲乡阡陌,各类治水项目的有序推进为景宁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省民生实事项目灌溉更新改造项目进度完成率115.38%,中央环保资金项目有序推进,千峡湖小溪流域外舍至大均段水生态修复项目已开工建设,并完成外舍断面至大赤坑段的验收。2024年度新入库项目一个,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生态修复工程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项目”。2025年度申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景宁畲族自治县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项目”并通过省级专家评审,拟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补助资金730万元。
“几十年来,景宁县城主城区在逐步地扩大,地下管网也在增加,但是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规划,雨污混流、地下管网渗漏、堵塞等现象时有发生,远远达不到现今工业生产和市民生活的承载力需求。”景宁某投资公司总经理柳长青说道。2024年起,景宁投资2.5亿元,启动县城区地下管网雨污建设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对人民路(石印山路至环城北路段)、复兴路、府前路、旱塔路、鹤溪南路等进行雨污水管网建设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工程。对城区内凤凰路、鹤溪路等道路下有破损的污水管网,采用非开挖方式进行修复。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府前路、人民中路部分路段的地下管网改造。项目建成后,景宁城区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将大幅完善,污水收集、输送和处理系统将更加完备,山体截洪与城区管网雨污水承载能力将全面提升。
景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年度任务也有序推进,截至目前,景宁新建项目10个全部开工、续建项目15个全部完成竣工验收、标化运维269个、覆盖率97.06%、出水达标率96.79%、投资额完成2505万完成率100.2%。
此外,景宁的供水工程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金村水库及供水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大坝面板浇筑、大坝主体工程。下阶段,该项目将对面板间缝进行防渗处理,同时紧盯溢洪道、进水塔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确保项目早日完工见效。预计2025年6月,金村水库将在下闸蓄水,2025年10月完工验收后正式投入使用。景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已顺利完成中控楼、进厂交通洞等关键节点的建设,累计投资达4.84亿元。此外,项目还构建了智能化建设管理平台,实现了电站建设的数字化管控,现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
点水成金打通价值转换壁垒
“贷了30万元,主要用于茭白种苗的繁育、种植、新品种的试种等,去年试种过了,效果比较好,今年有了资金,再增加一些种植面积。”近日,景宁大漈乡茭白种植户任海海从中国农业银行景宁支行获得了全国首笔茭白种植用水权质押贷款。基于群众需求,景宁2023年联合地方金融机构推出“取水贷”,并在今年升级为2.0版本,农户可以通过生态农业用水权质押贷款。
近年来,景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依托水资源,积极探索水资源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机制,持续拓展水资源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渠道。
景宁大均乡境内,以梅花圩为起点、大赤坑为终点,全长8.5公里的小溪水域,因具备9种天然急流训练课程等优势,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省应急管理厅、省消防总队、省公安厅等单位永久性培训基地,培训逐渐从分散走向规模,从民间义务救援队伍训练点延伸到社会专业救援部门人员培训点。基地成立至今,累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培训超300批次,培训学员达1.5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增收1300余万元,山水的相对优势成功转换为致富路上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景宁东坑镇在治理工程建设完成后,桃源村依托该段流域建设天然游泳池、廊桥、水果长廊、露营基地等旅游设施,使该流域成为集行洪排涝、生态景观、灌溉蓄水、旅游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畲乡水果沟”,成为农旅融合示范点。渤海镇则立足库区镇情实际,坚持顺水而为、以水兴业、山水联动,积极发展水上赛事、休闲运动、农旅观光、鱼业开发等新业态。成功招引千峡湾渤海生态园、里程独木舟溯源等项目,开发“全鱼宴”等特色美食,每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累计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增收1500余万元。
景宁优质的治水成果也赢得了省级财政的持续支持。2021年至2024年间,岭根断面累计获得省级绿色专项奖补资金8.4亿元,同时资金反哺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产业开发。景宁多地积极推行区域特色的“水旅融合”模式,夯实当地经济发展新支点。2024年,景宁全域接待游客超240万人次,增长7.9%,连续两年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实现了“好水出山”“水景生财”的良性循环。
一江绿水逶迤去,两岸青山向开来。回眸过去,景宁治水硕果累累、成效斐然;展望未来,景宁定将牢记嘱托、踔厉奋发,续写景宁治水新篇章,让良好的水生态成为助力共同富裕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