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范国飞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512.7万辆,同比增长6.0%。其中,新能源车销售242.0万辆,同比增长36.4%,占比达47.2%,渐成主流。
杭州人小陈最近想买一辆新能源车,看车时发现,试驾时销售会重点介绍辅助驾驶功能,甚至说开车时偶尔可以休息一下。但近期发生的多起新能源车伤亡事故表明,辅助驾驶功能远非宣传的那么智能,动力电池发生碰撞时也有可能起火甚至燃爆。
好在,监管出手了!近日,工信部等部门发布相关文件,要求规范辅助驾驶功能的测试、宣传等,并对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辅助驾驶功能宣传乱象多
今后行不通了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日前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近60家车企参加。
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工信部还将围绕测试、宣传、OTA、功能与术语、驾驶员状态监测等维度提出多项强制性要求,比如,杜绝拿用户做测试,禁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等功能,建议统一使用“组合辅助驾驶”的表述,强化对驾驶员状态监测要求,降低频繁OTA升级等。
此前,有车企在宣传新推出的辅助驾驶功能时,声称该功能已成熟且安全可靠,鼓励大量用户参与公测,率先体验“闸机卡口自动通行”“目的地自动开启寻位泊车”等功能。然而,在实际公测过程中,车主发现了不少问题,有些威胁驾驶安全。
某车企智驾大师赛宣传海报
还有车企举办“智驾大师赛”,提供丰富的奖品吸引用户参与。但实际上,活动更像是大规模的测试,有一位获得周冠军的车主每天开车近800公里,时长超过8个小时,最终在高速上开着辅助驾驶功能以120km/h的速度追尾了前方停着的水泥泵车,车辆当场报废,人也受了重伤。这种将用户当作测试对象的行为,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也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任。
小陈认为,车企本应该做好测试后再推出相关的功能,对外公测是把消费者当“小白鼠”,会慎重考虑相关的车型。
此外,在宣传时,很多车企都用了“自动”“自主”“高阶智驾”等词汇,涉嫌夸大宣传,使消费者对车辆辅助驾驶能力产生错误认知,引发多起事故。会议建议统一使用“组合辅助驾驶”的表述,规范宣传用语,避免误导消费者。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发表的相关文章也提到,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并揭示其原因——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文章指出,部分驾驶人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若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如将L2级辅助驾驶描述为“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部门可对虚假宣传行为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目前消费者对于辅助驾驶的热情很高,存在很强的侥幸心理,事故风险也越来越大。“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时,必须规范宣传行为,明确说明系统能力与边界,避免误导消费者。驾驶人也需增强安全意识,正确理解和使用辅助驾驶功能,避免因错误操作引发事故。”
动力电池新规史上最严
78%的企业已有相应技术储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接收与分析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报告550余例,开展事故深度调查1300余例。今年以来,国内已发生多起新能源汽车起火爆炸事件,动力电池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日前,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下称“动力电池新国标”)批准发布,被誉为“史上最严”。
动力电池新国标主要修订了热扩散测试的技术要求,由“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订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进一步明确了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
拆解后的新能源电池
同时,新国标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动力电池新国标于202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主流动力电池企业和车企已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受访的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中,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另有14%的企业预计将在2026—2027年具备此项技术,8%将在2030年及以后实现。
宁德时代回应称,公司早在2020年就提出并量产搭载第一代无热扩散(NP)技术的电池,实现不起火不爆炸,提前6年满足新国标的要求提升。目前,宁德时代还在持续迭代NP技术,包括可实现高压与烟气主动分离的NP2.0,和能做到“热失控不冒烟”的NP3.0。
吉利回应称,新国标主要新增的电池底部撞击测试,其测试标准由吉利牵头制定。“安全第一是吉利的开发战略,是吉利造车的底线。不同品牌的车型配置可以有高低,但是安全标准必须一视同仁,安全必须平权。”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提醒,消费者买新能源车时可以关注下车辆搭载的动力电池所属的生产厂家,“一般而言,大品牌厂家技术实力更为雄厚,碰撞后出现起火、爆炸的概率更低。如果厂家承诺车辆搭载了某品牌电池,也要写进合同当中,以免产生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