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我的缘分”——追忆赵培蓝老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22 07:32:15

2023年11月16日,辽宁抗美援朝纪念馆刊发《忆父辈故事,让红色文物唤起最深沉的感动》一文。文中说,11月10日,中国新闻工作者、抗美援朝战地采访第一人李庄的儿子李炳华、女儿李东东专程从北京来到丹东,把李庄《朝鲜战地日记》手稿和《李庄文集》《李庄朝鲜战地日记》《山河笔——李庄朝鲜战地报道》等著作,现场捐赠给辽宁抗美援朝纪念馆。李炳华陈情说,在抗美援朝的特殊年代,在异国他乡的特殊地域,在冰天雪地的特殊环境,在飞机轰鸣炮声连天的特殊条件下,《李庄朝鲜战地日记》这份用生命所作的记录文稿,极具史料文献价值。李炳华最后说,我们的父亲终年88岁,母亲享寿99年。他们已在天堂安息。看到这里,我心中一颤,李庄先生的夫人、我的函授指导老师赵培蓝去世了,不禁悲从中来,久久不能自已。

上世纪90年代初,怀着求知的渴望,我报名参加了人民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新闻函授学习,时间一年,培训中心指派赵培蓝老师对我进行一对一辅导。这期间,她对我发去的稿子、学习的疑问,不厌其烦地解答、修改,并推荐给相关报纸编辑。《人民日报》经济部农村组黄彩忠编辑接到她修改的稿子后,还专门写信回复我“由赵老师转来的稿件,我们认真看了”。《经济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了她推荐的我的新闻稿,发表之后她又给我寄来这份报纸。写信给我时说:“你的稿子,《经济日报》的同志改过发表了。现寄去报纸一份,供你参阅。”寄回我的几份稿子上,都有她密密麻麻修改过的笔迹。

培蓝老师1923年出生在太行山一个交通极其闭塞的县城——山西省辽县(1942年左权将军牺牲在辽县,后改为左权县),1940年参加革命,1948年从太行文联调到《人民日报》,从那时开始一直在《人民日报》做编辑工作。1982年底离休后不久,她主动发挥余热,到报社新闻培训中心任辅导老师。

培蓝老师写给我的信,有二十多封,按顺序装在一个文件夹里,信封都在。时不时打开翻翻,谆谆教导,历历在目。新闻怎么写,学习怎么学,她都不厌其烦予以辅导:“请你首先仔细阅读讲义和有关的材料,把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学懂、学通,比如新闻五要素: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青年人要有股闯劲,联系一次不见成效,可以二次、三次……写信、写稿时间久了,稿子多了,编辑头脑里就会有印象。青年同志不要怕碰钉子。”她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我:“我在青少年时期,正赶上战争年代,整天东奔西跑,没有机会坐下来好好学习。全国解放后,像我们这些知识贫乏的人,学着忙着,边补课边工作,也觉得知识太不够用了,现在老了,还得补课。你们现在条件好,千万要抓紧学习,好好学习,学理论,学历史,学文学,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学不好,新闻工作就做不好,就写不出有水平的文章。”她给我题词:一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为“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对我勉励有加。看到《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我的稿子,她来信说:“我为你高兴,看来只要勤奋努力,总会有收获的。”如果说我在新闻写作上有些微的成绩,都是她领我入门带来的。

2006年7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署名“培蓝”的文章《深切思念李庄》,满怀深情追忆李庄。看后我给她写信,她回信说:你看到的《深切思念李庄》一文是我写的。我老伴李庄于2003年底就卧病在床,直到2006年3月病逝,病痛折磨得他很苦。他走了,我们全家都很伤心,可一想这对他来说也许是个解脱,也就安然了。人总有这一天,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对于我称她为师,她自谦说:你信中称我老师,我实在担当不起。只是有一段时间,你我互相交流思想,研究写作新闻的点滴问题,说不上什么辅导。这是你我的情缘,是缘分,值得我们留在心里。

她在信中几次让我去她家里玩,“你有机会到北京来,欢迎到我家里来玩。我家在东城煤渣胡同,人民日报社宿舍。我如身体情况允许,能到湖北走走,一定去看你。”2013年11月,我到北京,去人民日报社宿舍看望了她,一起坐在沙发上,彼此拉着手,谈了好多好多。她问了我的工作、家庭、孩子的情况,赠给我她的儿子李炳华出版的《皇城根随想》一书并签名,谈到她的老同事、《人民日报》老报人袁鹰先生,我说他已90岁了。她的大女儿李晨说,袁鹰与她在一个杂志社,还是杂志社编委呢,挺好的一老头儿,并给我写了袁鹰先生的联系电话。离开前李晨帮我与培蓝老师合影留念。这个煤渣胡同,范长江、邓拓、张磐石、安岗、胡绩伟、王揖等人民日报社领导都住过。

《人民日报》献给新中国成立六十华诞国庆特刊,报社出了限量珍藏版,专门的封套,精美喜气,内有2009年10月1日、2日全版彩印报。培蓝老师在封套上写上“送给你这份珍贵的礼物,请保存好”。

培蓝老师的子女,在他们老两口的言传身教下,传承了良好的家风。培蓝老师离休后主动到报社新闻培训中心指导函授学员,李庄虽是一名高级干部,始终以新闻人自居,内敛、谦逊、朴实、厚道。基于以上,儿女们把李庄手稿和著作捐赠给了社会。为了实现他始终坚持的不给组织添麻烦的心愿,四卷本《李庄文集》由儿女们自费出版。

从李炳华文章中得知培蓝老师逝世后,我找到报社老干局电话,通话后,工作人员查询告知,逝世时间是2022年12月28日。她的“我如身体情况允许,能到湖北走走,一定去看你”的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她曾在信中对我说:“我在家倒也没有闲着。我老伴从1995年11月开始,写他的回忆录,他写我抄,一直到今年(1997年)3月才算最后完工。平时,他写文章,我也担当抄写任务。”现在,天国里,两位老人也一定是“他写我抄”,“没有闲着”吧。

谨以此文纪念培蓝老师。

0 阅读:0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客户端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