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蜀汉名将魏延含冤被杀,消息传到魏国,司马懿哈哈大笑,对众将道:“诸葛亮聪明一世却识人不明,如此勇猛大将竟被害死,我看蜀国气运已尽了!”说罢与众将通宵达旦痛饮,彻底放心了。 魏延,字文长,初以部曲身份投身军旅,跟随刘备入蜀,凭借战功履受封赏,是武将中的佼佼者。 刘备很欣赏他,所以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弃了张飞,而选择魏延为汉中太守,希望魏延能够替自己镇守住。 魏延能取代张飞,让众人十分意外。刘备便当着大家的面考核魏延,“你要是替我镇守汉中,可有什么计划,预备如何守啊?” 魏延胸有成竹,抱拳回应:“若是曹操倾国之力打过来,我定替大王全力抵抗,将他打回去,若他只遣一偏将,且只带十万兵马的话,我就替大王吞并,降服他们。”刘备听到这个答案十分满意。 当然,这个答案听起来很豪迈,但仅凭这一句话未免草率,显得空洞许多。魏延之所以敢应承,我猜可能也给刘备写了一份周详的保密作战计划,再加上他的领兵能力超绝,让刘备信了。(仅代表个人观点,单纯探讨) 事实上,魏延镇守汉中,多次抵挡曹魏进犯,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蜀汉建立后,他封爵都亭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也是屡立战功,逐渐成为蜀汉军事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但是,魏延为什么会落个惨死的结局,而且还是被污名而死呢? 他为人过于刚猛,桀骜不驯,勇猛有余,圆滑不足,在军中和同事之间树敌不少,大多数的人都跟他合不来,尤其是与诸葛亮的长史杨仪矛盾尖锐,二人时常争吵,甚至闹到拔刀相向的地步。 诸葛亮知道魏延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的确需要靠魏延,所以一直周旋在杨仪和魏延的矛盾间,想要化解,平衡这两股势力。 但在实际用人上,诸葛亮也许不是出于对魏延有偏见,只能说两个人并不是特别契合。 在北伐战略上,魏延曾向诸葛亮献上子午谷奇谋,建议率精兵五千直取长安,然诸葛亮以过于冒险为由未予采纳,而是坚持稳扎稳打的策略。 诸葛亮是军师,权衡利弊有自己的打算,但魏延却觉得诸葛亮胆小怕事,做事情太谨慎,耽误了他的军事才能,他颇有种怀才不遇之感。 马谡失街亭之前,诸将都认为用魏延更稳妥,但诸葛亮坚持弃了魏延,改用马谡。 每次出去作战,魏延都会跟诸葛亮申请单独给他兵马,让他自己统领万兵攻进关中,但诸葛亮不同意。 建兴十二年,魏延被封为前锋,北伐前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头上长角,解梦的不敢告诉魏延真相,只诓他说此行定不攻自破,但实际上这是个凶兆,头上用刀,十分危险。 如果当时解梦的人告诉了魏延真相,不知道会不会改变结局。 同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秘密商议,他死后,让魏延断后,其他人慢慢撤退。诸葛亮了解魏延,知道以他的性格定不会同意无功而返,出都出来的,一定会继续北伐。 于是,诸葛亮告诉大家:“若是魏延不同意,就留他自己,其他人继续撤退。” 诸葛亮把一切结果都算到了,但没算计到人心。 魏延听说诸葛亮去世后,并没有生谋反之心,他就是一根筋的想完成北伐大业。和魏延有过节的杨仪此时派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想法。 魏延并不设防,直接告诉费祎:“诸葛亮死了,总不能因为他一个人死了就正事不干了吧。他死了还有我,我还能领兵继续作战。再说了,你让我听杨仪那个家伙摆布,简直可笑。” 魏延跟费祎商量,你去跟杨仪说,咱们几个一起商量部队留下来怎么部署,不能撤退。 费祎敷衍魏延,表面答应,实际上回去就跟杨仪按照诸葛亮的指使,自行撤退了。 魏延得知后大怒,抢先南归,途中烧毁栈道,向刘禅报告说杨仪要谋反。 巧了。 杨仪也跟刘禅说魏延要造反。 两个人相互指责,刘禅懵了,就四处找人问,到底听谁的靠谱。这时候就拼人缘了,魏延在朝中的名声一向不好,蒋琬和董允都觉得杨仪比魏延可靠,如果非要怀疑的话,那魏延造反的可能性更高。 这些人可都是诸葛亮临终留给刘禅的宝贝,刘禅能不信么。 于是,杨仪和魏延打起来了,在南谷口对峙,王平高声骂魏延,骂的难听啊,说他没有道德,没有王法,诸葛亮尸骨未寒,他就敢造反。王平给魏延的将士骂乱了,大家都觉得魏延有问题,不愿意跟着他继续打。 魏延军心溃散,无力对战,只得带着儿子等数人仓皇逃往汉中,最终在半路被马岱斩杀。 魏延死后,杨仪用脚践踏其头颅,并夷灭其三族。 陈寿认为,魏延并反叛之心 ,单纯就是想杀了杨仪而已。
234年,蜀汉名将魏延含冤被杀,消息传到魏国,司马懿哈哈大笑,对众将道:“诸葛亮
亲姐姐的安安
2025-04-22 15:39:44
0
阅读: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