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徐锡麟被绑在刑场上,刽子手抡起铁锤,对他的下半身进行了狠狠的打击,接着又将他的心脏剖出,切成片状炒熟,作为下酒菜供人食用。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19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清王朝的统治日渐衰败,列强的坚船利炮让这个古老的国度饱受欺凌。内忧外患下,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个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时代,不少仁人志士纷纷挺身而出,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徐锡麟,就是他们中间一颗最耀眼的明星。 徐锡麟出身名门望族,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按理说前途本该一片光明,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当他受家族所托,远赴日本留学时,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个小小的岛国,竟然如此富庶文明!街道干净整洁,工厂林立,商贾云集,到处都是一派繁荣景象。反观祖国,却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凄风苦雨中,他的心开始翻江倒海,一个念头在脑海中愈发清晰: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改变!必须救国! 年轻的徐锡麟,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他先是回到祖国,用家族的关系谋了个一官半职,表面上是个青云直上的小青年,私底下却在为革命事业四处奔走。他每到一处,就联络当地的志同道合者,筹划着推翻腐朽统治的大计。 机缘巧合之下,徐锡麟被委以安徽巡警学堂会办之职,表面上,他认真教书育人,赢得了上司的信任和赞许。然而暗地里,他却借此机会,将革命的种子悄悄撒向学生们的心田。他的言传身教,让许多青年学子对他崇拜不已,也纷纷表示愿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 徐锡麟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最后决定在巡警学堂举办毕业典礼之时发动起义,他暗中集结了一批勇士,准备聚在礼堂,伺机而动。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7月6日,烈日炎炎,徐锡麟和他的学生们在礼堂中整装待发,巡抚恩铭也来到现场,准备为毕业生们讲话。就在这时,徐锡麟忽然掏出手枪,连开数枪!砰砰砰,枪声响彻云霄! 在场的人都被吓呆了,谁也没想到,一向温文尔雅的徐先生,竟会在这种场合行刺!更令人惊诧的是,他射杀的,竟是巡抚恩铭!一时间,人群乱作一团,尖叫声此起彼伏。 原来,恩铭一直以为徐锡麟对自己忠心耿耿,殊不知早已被他盯上,徐锡麟痛恨恩铭助纣为虐,欺压百姓,这次刺杀,就是要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枪声刚落,徐锡麟就带领同志们冲出礼堂,他们计划先去军械库夺取武器,再联合城中其他革命党人,发动全面起义。然而,天不遂人愿。消息走漏,清军迅速赶来,将起义军团团围住。 战斗,在安庆城中激烈上演。徐锡麟带领学生和革命党人,奋勇抵抗。然而,寡不敌众,终究难以为继。起义失败了,大部分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徐锡麟被俘,面临严厉审讯。 清廷的审讯官个个凶神恶煞,对徐锡麟百般拷问,妄图让他屈服,然而,徐锡麟宁死不屈,坚贞不移。面对死亡的威胁,他毫不畏惧,反而高呼:“我死无憾!”字字铿锵,句句千钧,彰显了一个革命者的铮铮铁骨。 然而,阴险残暴的清廷岂会轻易放过徐锡麟?他们设下血腥酷刑,要让这个顽强的革命者尝尽人间炼狱的滋味。行刑那天,刽子手们举起大锤,对徐锡麟的下身狠狠砸去。骨头碎裂的声音,伴随着血肉模糊的场景,让在场的人不寒而栗。但徐锡麟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宁可忍受肉体的剧痛,也不肯屈服! 更让人发指的是,那些刽子手竟用刀子剖开徐锡麟的胸膛,生生挖出了他的心脏!鲜血淋漓的心脏在阳光下颤抖,仿佛在控诉着这个黑暗的时代。而行刑者竟将心脏剁碎,下酒,其凶残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徐锡麟壮烈牺牲,年仅34岁,他的死,在安庆城中激起了轩然大波,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人们听说了他的事迹,无不悲愤交加,同情之泪如雨下。 从最底层的贫苦百姓,到学堂里的莘莘学子,从繁华都市的青年才俊,到偏僻农村的耕耘者,都在低声传颂着徐锡麟的英勇事迹。茶余饭后,田间地头,学堂课桌,到处都能听到关于他的议论。 徐锡麟的牺牲,让更多仁人志士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他们意识到,只有推翻满清的腐朽统治,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才能实现民族的救赎。于是,革命的火种开始在各地悄然燃起。 秘密会社如雨后春笋,在夹缝中寻求生机,各路英雄豪杰,从四面八方汇聚,谋划着推翻旧制度的宏图大略。他们或明或暗,或文或武,各展其长,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在上海,一群热血青年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在广州,革命党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起义,惊天动地。尽管起义最终失败,但却为日后的革命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