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慈禧的屁股上长了疖疮,烦躁的很。太医们束手无策,毕竟谁敢摸太后的屁股啊。无奈之下,李莲英找来了个民间郎中面圣,谁料,下一秒,慈禧突然大喊“哎哟”一声。
京城紫禁城的宫墙内却笼罩着一丝异样的气氛。慈禧太后,这位垂帘听政的强大女性,统治了大清帝国的中枢,却因身体上的微小不适,显得愈加暴躁——她的屁股上长了个疖疮。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却带来了巨大的不便。疖疮的疼痛逐日加剧,尤其坐下时如针刺般痛苦,慈禧的脸色也因此日益阴沉。她本就脾气倔强,尤其在身体不适时更是易怒。因此,整个宫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随时可能因她的心情骤变掀起一场风暴。
宫里的太医们虽然医术高超,但面对太后的病情却犯了难。不是他们没有办法医治,而是慈禧的尊贵身份让他们无法采取直接措施。疖疮生长的位置太过尴尬——谁敢轻易触碰太后的身体?更何况是在如此隐秘之处。
于是,宫里的太医们每日只能进进出出,在慈禧的床边请脉后,回报一些无关痛痒的诊断。慈禧心知肚明,身体上的疼痛和太医们的束手无策让她愈发焦躁。她甚至怀疑,这些太医只是在敷衍她,以免触犯皇权。
在这宫墙深处,还有一位人物日日陪伴在慈禧身旁,便是总管太监李莲英。李莲英一直是慈禧最信任的人之一,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丝不苟的谨慎赢得了太后的青睐。然而,此时此刻,连他也倍感棘手。
“李莲英,你倒是给哀家想个办法!”慈禧的声音穿透了厚重的帷幔。她靠在软榻上,眉头紧锁,脸色阴郁。
李莲英低下头,恭敬地答道:“太后息怒,奴才这就去想办法。必定为您请来一位神医,解了太后这苦。”
但李莲英心中清楚,宫里的太医们都不敢轻举妄动,而外面的医生也不能随便请进来。宫中规矩森严,稍有不慎,便是掉脑袋的事情。李莲英心中暗暗盘算,思索着谁能够应对这场危机。
在宫中处事多年,李莲英深知,慈禧不喜欢过于保守的解决办法。她虽然信任太医的专业,但也常常觉得宫里的人因她的身份而缩手缩脚,反倒不如民间那些郎中敢于出奇制胜。
于是,李莲英决定冒险一试。他在宫外的关系网中打探,终于找到了一位民间郎中,据说此人医术高超,且胆识过人。李莲英想,或许他能为太后解难。
不久后,李莲英秘密安排了这位郎中入宫。郎中是一位五十来岁的男子,神色镇定,面容干练。面对宫廷的严密规矩和森严的气氛,他显得毫不畏惧,仿佛只是面对寻常百姓人家。
李莲英亲自将他带到慈禧的寝宫外,轻声嘱咐道:“大夫,这可是太后。你须小心行事,万不可有半点差池。”
郎中点头道:“总管放心,小人必定尽力而为。”
郎中入宫,慈禧斜靠在榻上,神情不悦。“你就是李莲英找来的民间大夫?”她冷冷地问道。
“回太后,小人正是。”郎中恭敬行礼,不卑不亢。
慈禧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示意他开始诊治。然而,疖疮的位置极为尴尬,这不仅令太医们犯难,连郎中也知道,这是宫中大忌。郎中深知,要想让太后恢复,不得不动用针刺。
他神色镇定,双手轻轻搭在慈禧的手腕上,细心诊脉。过了一会儿,他低声道:“太后,疖疮的脓气积聚,若不及早刺破,恐怕会引发更大的疼痛与不适。请太后稍作忍耐,小人这便为您施针。”
慈禧皱了皱眉,虽感不快,但也清楚拖延下去只会更痛苦。她向李莲英点了点头,示意郎中可以动手。
郎中走到床边,手法娴熟地取出针具,轻轻消毒,然后动作迅速而果断。正当针头触及疖疮的瞬间,慈禧猛然发出一声“哎哟”,声音中带着突如其来的痛感。
李莲英心中一紧,担心慈禧会发怒。意外的是,痛感过后,慈禧竟长舒了一口气,脸上的紧绷似乎也松弛了下来。
“哀家……倒是轻松了些。”慈禧的声音软了下来,虽仍有余怒,但明显少了些烦躁。
郎中擦了擦额角的汗,恭敬地退后一步,道:“太后,疖疮已破,脓气排出,接下来只需静养几日,便可痊愈。”
几日之后,慈禧果然如郎中所言,疖疮逐渐愈合,她的心情也因此好转了不少。李莲英自知此次办得漂亮,在慈禧面前的地位也更加稳固。而那位民间郎中,也在悄然无声中退回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宫中的生活恢复了平静,但这场小小的波折却成为了宫里的一段隐秘趣闻。后人们总是津津乐道这段故事,仿佛慈禧的病痛和她的政治手腕一样,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无奈。
苏格拉没底
一根针刺破老慈禧的阴谋[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