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一位地主买了50支手枪和2000斤炸药,支持儿子革命,结果却惨遭灭门,22年后,儿子携大军归来却不敢进门。 1927年,在赣县的村子中央,有一座大宅门——赖家大院,三进三出的大屋,青瓦飞檐,雕梁画栋。 村里人虽常私下叫赖家“地主”,但提起赖老爷,却无人咬牙切齿,反而满是敬重。 赖老爷为人厚道,从不压榨佃户,每逢荒年减租免息,农忙时还会送饭送种。 他常说:“咱赖家虽然有几亩地,但也是命里带的,不能缺德。” 他只有一个宝贝儿子,赖传珠,自幼聪慧,送去镇上读私塾,本想日后考功名,光耀门楣。 但赖传珠不是读书人的料,他读书的时候,常跑去听老师谈时事,说什么“民族危亡”、“北伐革命”,讲得义愤填膺。 回家后,也整日与村里的年轻人议论时局,渐渐地,他不再拿起毛笔,而是开始练刀舞枪。 赖老爷开始不理解,后来也释然,他没劝,只是默默收起了家中所有的契纸,连夜托人去湖南、两广购置枪械弹药。 短短几天内,赖家倾其所有,换来了50支手枪和2000斤炸药。 那一晚,赖传珠站在父亲面前,眼圈红了:“爹,这些钱是你打拼一辈子的……” 赖老爷摆摆手:“我能把你送到书房,自然也能送你上战场。你若有一天能带百姓出苦海,爹做鬼都笑得出声。” 这批军火很快成为起义的关键火力,一声枪响,震动了整个湘赣边界。 国民党猝不及防,措手不及,短期内难以镇压。可风头一过,疯狂的报复也随之而来。 他们悬赏捉拿赖传珠,追查赖家亲属,不出半月,赖家大院被围攻焚毁,老宅化作废墟,赖老爷、夫人以及赖传珠的叔伯、兄妹共31人,无一幸免。 火光那夜映红半个村庄,也照亮了赖传珠痛苦的觉醒。 他逃入深山,不发一言,三天三夜,眼里噙满血丝,身上是撕裂的旧军装。 他明白,从此之后,这世上再无“家”这个字。 1937年,抗战爆发,他把所有的恨都投向了侵略者。 他说:“我不恨个人了,我恨的是强权压人、外敌欺国。” 他从江西打到豫西,从鄂南转战到大别山,三进三出血战之地。 敌人称他为“鬼中之鬼”,部下却亲切叫他“赖疯子”,拼命、不要命、也敢让敌人付出惨烈代价。 他不是为了功名。他只想用仇恨,换一个更干净的世界。 1945年,日本投降,战士们雀跃着写信报喜,说“娘还在家等我”“孩子三岁了”。 赖传珠默默站在角落,抬头望天。 他的信不知道寄给谁,他的家信早已无处可寄。 那年,他悄悄返回赖家旧址,满目萧条,杂草比人高,断墙上还能看见弹孔与烧焦的痕迹。 他拿起锄头,挖坑,亲手栽下三十一棵松树——三十一条人命。 “他们倒下了,就让我守着。”他说完,再没踏进那个门槛一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赖传珠因战功卓著,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他是共和国将星中最特殊的一个——出身地主,却用命换得新生。 有人背后议论:“怎么能让个地主的儿子当将军?” 他却大声回道:“我爹是地主,但他卖的是地,买的是枪,救的是穷人!我一生不避出身,靠的是这双手、这条命。” 组织信任他,百姓敬重他,战士追随他,可他心里始终有一道伤,日日作响。 他从不建功自夸,也不恋权留位,1950年代末,他主动请辞所有职务,就连上将军衔也没要,他认为自己对不起家人,脱下军装,穿着粗布衣,悄悄搬回老家旧址。 他每天清晨扫松针、锄野草、修枝干。 他说:“他们没了,我替他们活着。” 但是军队需要这样的人才,于是在1959年,他被调去了沈阳军区负责当地事务。 1965年,赖传珠因积劳成疾,在沈阳病逝,年仅55岁。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赖传珠年谱》.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1927年,一位地主买了50支手枪和2000斤炸药,支持儿子革命,结果却惨遭灭门
戴梦维微微
2025-04-23 16:04:48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