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滕朝)4月21日,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划了一场“张冀和他的朋友们”电影幕后创作对谈活动,北京市场艺术总监、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编剧、导演张冀携手三位资深电影人——声音指导黄铮、美术指导翟韬、剪辑指导张一博展开深度对谈,分享宝贵的行业经验与创作心得,为现场参与者带来全新的创作视角与艺术启发。
沙龙现场,从左至右:编剧张冀、声音指导黄铮、美术指导翟韬、剪辑指导张一博。
曾创作过《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等作品的张冀,在这场沙龙中并不止于抽象地讨论行业趋势,而是希望借由这次对谈,让几位长期工作在电影行业幕后的资深伙伴,从具体工作经验出发,给出一些务实建议。从声音、美术到剪辑,每一个环节都关乎一部电影能否真正成立,而这场交流,更像是一场从剧组现场延伸而来的创作小课,面对面地把问题拆开,也一点点把答案找出来。
黄铮从事电影声音创作工作多年,他参与制作的《夺冠》《少年的你》《七月与安生》等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在谈到当下AI技术对电影的影响时,黄铮表示,AI正在改变电影工业的创作方式,尤其是正在重塑电影声音制作的工作流程和艺术可能。他以实际拍摄场景为例讲道:“比如在酒吧等嘈杂环境拍摄时,我们常常面临艺术真实性与声音清晰度的两难选择。我始终认为表演的真实感应该放在首位,为了保证演员在嘈杂环境下表演的真实状态,我宁愿牺牲现场台词收声的清晰度。”他进一步解释道,传统后期处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对人声进行降噪处理,而现在借助AI工具,不仅能够高效完成复杂的音频处理,还能保持声音的自然质感,大幅提升了制作效率。
翟韬是业内资深的美术指导。从《如果·爱》开始与陈可辛导演长期合作,近年来参与了《我的姐姐》《小小的我》等多部影片的创作。在谈到针对同一城市创作出不同的美术设计风格时,翟韬更在意如何通过环境来服务人物创作。
他曾在甘肃的同一个村子里拍过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虽然地理空间完全一样,但因为剧本和人物不一样,美术的呈现方向也就完全不同。在《一个勺子》里,他运用城市中建筑的造型关系表现剧本的内核——农民和城市关系的困惑;而在《决战刹马镇》里,则通过细致观察当地物品的颜色,选取了更大胆的色彩去制造戏剧化的效果。他习惯用地图和街景工具找巷子、观察窗外的视角,他认为“窗外其实能够体现角色的生活状态”,而这背后还是回到了一个出发点:必须从人物出发,环境才有意义。
在短视频重塑大众视听习惯的当下,电影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叙事挑战。剪辑指导张一博,其电影作品《少年的你》《夺冠》深受大家喜爱。他在沙龙上指出,短视频改变了观众的观看节奏。关于以快取胜的观点,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电影的快与慢是相对的——快的电影里也需要慢的‘呼吸’。”面对观众观影前20分钟的耐心极限,以及是否需要打破电影传统因果叙事的话题,他提出:“不是要抛弃因果叙事,而是可以通过打乱并且重组因果位置,先以结果抓住观众,再展开故事。”张一博强调,电影人要善用技巧平衡娱乐与深度,既要适应快节奏的剪辑方式,又要坚守电影的本质。他认为,电影就是不断“挑逗”观众的艺术,关键是如何用新方法讲好故事。
在与三位业内挚友进行深入交流后,张冀总结道:“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每个环节的完美配合。无论是声音的质感、画面的张力,还是剪辑的节奏,最终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服务——让观众获得完美的观影体验,而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让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这不仅是我们每个电影人的职业追求,更是我们对电影艺术的责任与使命。”
镜头会记住所有真诚的创作,时光终将犒赏执着的影人,北京市场创投更会为每个梦想架起通往银幕的桥梁。这场关于电影幕后的对话,不是终点,而是梦想的新起点。北影节永远在这里,与每一个怀揣光影梦想的你,相约在下一个精彩故事的转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