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昆以“青春戏曲”《盛世红妆》破局,重绘大唐风华

钱江晚报 2025-04-23 17:06:12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刘青通讯员李雯

当千年昆曲遇见青春力量,当盛世传奇邂逅时代表达,一场关于传统戏曲守正创新的探索即将在舞台上绽放。

5月17-18日,由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出品的昆剧《盛世红妆》,将在杭州蝴蝶剧场揭开神秘面纱。

这部以“青春戏曲”为核心理念的匠心之作,不仅承载着浙江省对传统戏曲创新发展的战略探索,更展现出浙昆第六代传承人以年轻视角对话历史、激活经典的蓬勃生命力。

首发海报供图: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

“青春戏曲”的实践,古典题材的现代表达

今年2月召开的浙江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首次提出探索“青春戏曲”,强调在守正创新中寻找传统戏曲的平衡点,让戏曲既有“老底子”的筋骨,又焕发“新腔调”的生机。昆剧《盛世红妆》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度践行——从叙事结构到舞台呈现,从演员班底到文化传播,全方位融入青春元素,成为浙江打造新时代戏曲传承“新样本”的重要实践。

《盛世红妆》以2013年出土的太平公主为上官婉儿镌刻的墓志铭“千年万岁,椒花颂声”为引,通过双女主视角重构大唐史诗。全剧横跨三朝三十五年,将朝堂权谋与女性情谊交织,展现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唐朝风云人物在权力、亲情、友情中的挣扎与坚守。联合编剧孙钰熙表示,剧中“婉平”之间纯粹的情谊,正是历史厚重背景下的人性之光,呼应着当代观众对真挚情感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这种“古典题材、现代表达”的创作路径,完美契合“青春戏曲”倡导的“传统IP年轻化”趋势。

舞台革新:程式与创新的平衡之美

在导演李卓群的精心打磨下,《盛世红妆》打破传统昆曲的叙事节奏。以打马球戏为例,团队参考敦煌壁画、现代马术训练等多元素材,在保留程式化表演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舞台呈现。同时,为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演员们突破行当界限,借鉴影视剧、话剧表演方式——饰演上官婉儿的方莛玉融入官生身段,饰演武则天的钱华仪结合老生与老旦特色,以更贴近当代观众审美的方式诠释角色。

在视觉设计上,服装造型团队以敦煌壁画与唐代宫廷绘画为灵感,由设计师蓝玲操刀,提炼“唯美、秀美、精美”三重美学哲学,既还原唐风古韵,又融入现代审美,让传统美学在当代舞台“活”了起来。

《夜会》方莛玉饰上官婉儿王文惠饰韦香儿倪润志饰太平公主供图: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

新生代演员的传承与担当,构建戏曲传承生态圈

作为浙昆为第六代“代字辈”00后青年演员量身打造的新编大戏,《盛世红妆》凝聚着剧团“传帮带”的心血。在“万”字辈中坚力量的扶持下,这批青春靓丽的新生代演员以扎实功底与鲜活表现力,诠释角色从少女天真到权谋沉浮的蜕变,引发青年观众对突破命运、追寻价值的共鸣。值得一提的是,浙昆对青年演员提出“传统+创新”的双重要求——参演新编大戏的同时,每人每年必须学习至少一折经典传统戏,确保在创新中守住文化根脉。

《盛世红妆》的诞生,更是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该剧不仅入选2024年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更与北京大学达成战略合作,纳入“无域・北大中华文脉传承计划”。双方将通过校园演出、学术研讨、青年工作坊等多元形式,构建“创作—演出—传播—教育”一体化生态,推动昆曲艺术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与传承。

回望过去,从60年前《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到如今《盛世红妆》“激活一代观众”,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始终走在昆曲传承与创新的前沿。随着5月首演临近,浙昆“代字辈”青年演员将以青春之姿,让昆曲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也让更多人看到:戏曲的青春,正在盛世中华绚丽绽放。

0 阅读:4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