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金湾区红旗镇的连片鱼塘边,一株株翠绿的金钻凤梨苗正迎风茁壮生长,与水中游弋的鱼儿相映成趣。这种“水下养鱼、塘边种果”的奇妙组合,是珠海市农业农村局最新推出的“金钻凤梨+鱼塘”立体种养模式。通过盘活鱼塘闲置空间,珠海正探索一条“渔果共生”的生态农业新路子,让传统鱼塘焕发出“一塘双收”的新活力。
闲置塘基变身“绿色银行”
清晨的阳光洒在金湾区红旗镇三板村的养殖基地,技术员正在为养殖户演示凤梨苗的管护要点。以往这些边坡长满杂草,现在种上金钻凤梨,不仅美观,每亩还能增收上万元。更令人惊喜的是,凤梨种植还产生了意外的生态效益。其发达的根系能有效固土护坡,减少鱼塘边坡水土流失;茂密的叶片形成天然遮荫,降低水面温度,促进鱼类生长;最重要的是,这种种植方式几乎不施用农药,极大改善了养殖水体环境。
三板村党委书记周卫红说:“我们村首批8000多棵金钻凤梨于去年11月种植,优质苗大概八个月就可以收成,价格每斤15元左右,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给村民带来实在的收入。”
“我们专门做了土壤检测和光照分析,确保每个种植点都符合要求。”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技术人员为每个鱼塘建立了专属档案,记录水质、土质等数据。“为帮助村民做好科学管护,市农业农村局多次邀请专家到种植户塘头开展‘田间课堂’,为村民‘一对一’提供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全程技术指导。”
首批“尝鲜”的种植户黄钊洪逢人便说“渔果共生”的好处,“不仅不易生病、方便打理,还减少了肥料用量,期待今年的好收成”。
“渔果共生”绘就“绿富同兴”
据了解,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经过充分调研,从台创园引进优质高价值金钻凤梨,依托当地丰富的水产养殖资源,选取5个村居作为试点,科学规划鱼塘边坡及周边空闲地,种植3万株金钻凤梨苗,搭配龙眼、荔枝等果树,打造错落有致的鱼塘景观绿化带,形成“水下养鱼、塘边种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相关负责人表示,金钻凤梨抗病性强,基本无须打农药,减少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实现“一地多用、种养共生”。“渔果共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鱼塘微气候,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实现“一塘多用、一水多效”综合效益。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创新建立了“三包两保+分成”的合作机制。即企业负责种苗、技术、销售(三包),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平台保障,农户参与日常管护,凤梨收益由企业和农户按照比例进行分成,形成稳定利益联结。
在金湾区红旗镇的“渔果共生”试点里,通过盘活鱼塘闲置空间、强化科学管护、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推动产业升级、环境改善、农民增收协同发展,首批3万株凤梨产量预计可达9万斤,产值超45万元。今年,这种新型种养模式将在全市推广种植2万株凤梨,同时力争推动绿美庭院建设达1万个,让更多乡村绘就“绿富同兴”的新画卷。
据悉,今年珠海投入700万元采购约6万株优质果苗,免费发放给村集体和村民种植,并建立“技术指导+电商包销”双保障体系。目前,全市组建的170支技术轻骑兵队伍,每月开展种植巡查,同步搭建农产品溯源平台,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管控。
文|杨雪薇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