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军被苏联红军押往寒冷的西伯利亚。后来,活下来的日军战俘哭着回忆道: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24 12:59:37

1945年,日军被苏联红军押往寒冷的西伯利亚。后来,活下来的日军战俘哭着回忆道:“苏联女军医让我们脱光衣裳,然后用手抓一抓屁股上的肉,然后肉多肉厚的就要被选去干最苦最累的活……” 1945年,战争刚结束时,八路军战士们举着喇叭用中日双语喊话:“缴枪不杀,优待俘虏。”这不是空话,在太行山区的收容所里,留着卫生胡的日本兵捧着热腾腾的棒子面粥直发愣。 他们亲眼看见八路军的炊事班长往锅里多抓了把盐,说是要给伤员补身子,结果这锅粥全端给了俘虏。有个原日军曹长在日记里写:“中国兵自己啃树皮,却给我们吃小米,这比挨耳光还难受。” 天津港的日侨管理处档案里记着桩新鲜事:有个叫山田的军医私藏了五根金条,被查获后共产党干部竟让他签字领回。 政策白纸黑字写着,战争期间抢的中国财物要追回,但个人正当财产受保护。山田后来在回忆录里承认,他偷偷把金条熔了做成牙套,回国时愣是没人发现。 好日子没过多久,苏联红军的运输车开进了战俘营,这些日本人还不知道,等着他们的是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 刚到劳动营那会儿,苏联人搞了个“科学分级”——脱光了让女军医捏屁股蛋子。肉厚的分去挖矿,皮包骨头的反而能留在厨房打杂。 有个北海道渔民出身的战俘,因为常年吃鱼长得壮实,被分到北极圈里砍木头,零下四十度抡斧头,3个月就冻成了冰坨子。 苏联人账算得精明,四十七万免费劳力,正好补上打仗死掉的男人。伏尔加河边的工厂记录显示,日本战俘每天要搬十二小时钢锭,口粮却只有黑面包配盐水。 有个监工在报告里抱怨:“这些矮个子像地老鼠似的,动不动就晕倒,耽误生产进度。”后来莫斯科下了文件,要求保证基本医疗,可不是发善心,是怕“生产工具”损耗太快。 遣返那天成了奇观,从纳霍德卡港回国的轮船甲板上,裹着破棉袄的日本人看见苏联货轮正在装运木材和矿石——都是他们亲手砍伐开采的。 有个在煤矿干了五年的战俘,指甲缝里的煤灰到现在都没洗干净。这些回到故土的幸存者,反倒成了“中国优待俘虏”的活广告。 长野县的老兵互助会上,总有人用山西口音念叨“缴枪不杀”,说是跟八路军炊事班学的。 东北民主联军的档案库藏着份特殊名单,上面记着300多个主动留下的日本兵。有个原关东军炮兵中尉,后来在四野当了炮兵教官,辽沈战役时亲手教出来的徒弟一炮轰塌了锦州城墙。 组织上问他有什么要求,这个东京帝国大学的高材生只要了本《论持久战》的日文版。 1956年,最后一批战俘离开西伯利亚,北海道的小樽港立了块碑,刻着两万多个冻死在苏联的名字。 有意思的是,碑文底下总有人摆着天津麻花和山西老陈醋——都是当年中国老百姓给俘虏塞过的吃食。这些吃食比任何外交辞令都直白,成了侵略者后代理解历史的活教材。 如今翻看当年天津日侨管理处的物资清单,牙刷、肥皂、针线包都登记得明明白白。有份报告里写着,给战俘发还的私人财物中,连绣着樱花的手帕都没落下。 对比苏联劳动营里成批冻死的无名尸,中国这边连遣返时的晕船药都预备了三大箱。这些细节像撒在雪地上的黑芝麻,把历史的轮廓勾勒得格外分明。 信源:沈阳师范学院大学报——试析二战后苏联地区日本战俘粮食供给问题

0 阅读:1048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3

用户10xxx03

12
2025-04-24 18:30

可是我还是更认为苏联人对日本畜牲做的对

用户16xxx62

用户16xxx62

3
2025-04-25 10:21

在苏联优待鬼子俘虏的会被视为叛国下场是砰砰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