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你,舞台上千万不要出现被子”“等着瞧,首演时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今年是作家茹志鹃100周年诞辰,上海芭蕾舞团将她的小说《百合花》改编成同名芭蕾舞剧,将于7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舞剧的编剧是茹志鹃的女儿王安忆。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在上海中心大厦朵云书院·旗舰店,当配音演员丁建华朗读起《百合花》选段,现场有不少人红了眼眶。
一名市三女中学生说,她在课本里读到《百合花》,最后一个段落让她潸然泪下。她问,舞剧《百合花》能给今天的年轻人带来什么精神力量?王安忆回答:“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年轻人要找到一些不变的东西才能应对,希望《百合花》能提供一些不变的东西。”
芭蕾语言展现接地气场景
《百合花》1958年发表在《延河》上。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评价:“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2022年,《百合花》被收进全国高中语文教材。
当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第一次找到王安忆,提出把这部小说改编成芭蕾舞剧的想法时,王安忆答应得很干脆,短短一个月就完成了剧本。
《百合花》全文只有5000多个字,它讲述了通讯员、新媳妇、文工团女战士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物因“借被子”这件小事产生的交集,展现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王安忆说:“当时,我根本想象不出来,《百合花》如何变成芭蕾舞剧?这部小说的线索非常简单,戏剧性不强,再加上‘借被子’这件事太日常、太写实了,怎么搬到舞台上?”
就在几天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还打电话给王安忆,说:“我想提醒你一句话,舞台上千万不要出现被子,不太好看。”王安忆淡定地回答:“你等着瞧吧,首演的时候,会让你大吃一惊的。”芭蕾舞剧《百合花》总编导王舸把这场戏处理得让王安忆感到“极其意外,非常有趣”,成为全剧的亮点之一。
在王舸看来,《百合花》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总是“淡淡的”,他保留了这种淡,加入激烈的战争作为背景,“浓”与“淡”两条线索、两种氛围在舞台上产生碰撞,让《百合花》变得更丰满。“芭蕾在大家的印象中很美、很仙,但在《百合花》中,我们用芭蕾的语言展现了许多接地气的场景,带给观众真实的情感体验。这很难,但我们在探索。”
《百合花》作曲杨帆在交响化的音乐语言中,融入江南民歌《拔根芦柴花》《打麦号子》的旋律和节奏,让情感在旋律中自然流露。杨帆说:“我来自一个军人家庭,家中的老相册里有许多爷爷奶奶曾经的战友的老照片,上面都没有名字。希望通过《百合花》,让更多年轻人不要忘记这些为了和平年代付出生命的人。”
作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委约项目,《百合花》融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标识。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说:“我们希望用芭蕾这一世界语汇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经典,与今天的年轻人同频共振。”
小说里的人和事,朝我走来
创作《百合花》的过程中,王安忆与主创团队前往故事发生地海安采风,听着当地百姓讲述那段军民鱼水情深的过往,为创作注入鲜活的灵感。她还走进排练厅,看上海芭蕾舞团年轻的演员们用富有张力的肢体语汇塑造母亲笔下的人物形象。
王安忆说:“战争已经是久远的过去,很难想象具体的场景。搜索母亲的文字,其中有未曾完稿的电影剧本,文中有不少创作谈,其中有一句话给我启发:‘记忆的筛子啊,把大东西漏掉了,小东西却剩下了。遥望中,真像一场舞蹈。’排练厅里的他们和时间赛跑,克服地心引力,子弹一样飞跃。就这样,小说里的人和事,朝我走了过来。”
《百合花》是一部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年轻的上芭首席主要演员戚冰雪,主要演员许靖昆、郭文槿、周嘉雯、赵美慈等在剧中饰演主角。他们突破固有的表演范式,化身为一个个贴近年代的人物,带领观众回到1946年的秋天。王安忆说:“读小说的时候,三个主要人物在我脑子里的形象是很模糊的,但上海芭蕾舞团的三个年轻人出现在我面前,我当即觉得,他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灯光设计萧丽河也被这些年轻人的表演打动,去年,她第一次在排练厅里看《百合花》,忍不住落泪。“我们都年轻过,体会过《百合花》里那种无比纯真的感情,相信这种感情依然会打动今天的观众。”
7月18日至20日,《百合花》在上海大剧院的首演,上海芭蕾舞团将邀请指挥家张诚杰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现场伴奏。8月1日至3日,《百合花》还将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