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党校权威解读|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创新浙江建设

钱江晚报 2025-04-24 16:10:27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刘庆蔡滢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十五五”规划将谋篇布局。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在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文化强省建设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作为中国经济强省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未来将在数字经济、共同富裕、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等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浙江样板”。

浙江省委党校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干部培训基地,对于浙江省的战略定位有着深刻解读。潮新闻特邀浙江省委党校教授,为广大读者权威解析政府工作报告,深入剖析浙江未来发展方向,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专家简介:

张孟洋,中共丽水市委党校经济公管教研室主任、教授。浙江省经济学会理事、丽水市政协智库专家、丽水市信息化专家。

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做深做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文章”。浙江如何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下实现数实融合新突破?潮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共丽水市委党校经济公管教研室主任、教授张孟洋。

潮新闻:浙江如何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张孟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目前,浙江省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

首先,在壮大新兴产业方面,浙江将秉持“一业一策”原则,大力支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着力提升智能物联、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光伏等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力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7.5%的增长

其次,聚焦未来产业领域,浙江省将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空天信息和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与业态。同时,建立未来产业投入持续增长机制,积极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此外,浙江将全力争创新一轮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支持杭州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扎实推进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创新型基础设施,稳步有序实施大模型、数据、算力等基础性工程,加快探索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计划的市场化运营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丽水凝聚地方政府发展合力,增加数字游民基地媒体曝光度,积极打造“数字游民旅居共创目的地”,实现“游民”变“乡民”,“流量”变“留量”。

潮新闻:如何实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创新浙江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张孟洋:数实融合是“数字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实融合发展。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做出“八八战略”重要部署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块状特色产业优势,推进‘数字浙江’建设”。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把实体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创新浙江建设,需从制度保障、技术创新、产业优化等多维度协同推进。

一是制度创新构筑发展基石。省级层面将数字经济确立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引擎,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战略方向,构建涵盖数据产权、交易流通、安全保障的制度体系。以法规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和《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等创新性立法形成制度集成优势,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先行探路。政策体系注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监管框架,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良性互动。

二是技术创新锻造核心动能。瞄准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等关键领域集中攻关,加大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布局,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深度融入产业升级。制造业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化改造,以工业互联网重构生产流程;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借力数字技术催生新业态,形成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态势。

三是生态优化释放乘数效应。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数据资产价值化实现路径,构建要素高效流通的市场体系。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引导数字技术向民生、治理等领域渗透扩散,形成技术与社会的正向循环。丽水创新“共享人才”机制,以校地、市县、县县人才“共享”,放大人才资源使用效益,持续推进“才聚浙丽、科创未来”“英才聚浙丽、跨越共发展”联合行动。

潮新闻: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渗透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如何促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孟洋:创新驱动为产业协同与国际合作提供技术支撑,产业协同为创新成果应用与国际拓展创造产业基础,国际合作为创新与产业协同引入全球资源与广阔市场。浙江通过这三方面协同发力,正稳步提升数字产业综合实力,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持续书写数字产业发展的精彩篇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数字动能。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夯实数字产业发展根基。一方面,鼓励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紧密协作,针对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短板,集中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攻关,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另一方面,持续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同时,积极推动数据要素化,完善数据分类分级标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推进产业协同,拓展数字产业发展空间。立足本省产业特色,分行业、分阶段推进数字化转型。制造业领域,制定转型路线图,培育新模式。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数字服务,推动传统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培育新增长点。农业领域,提升数字化水平,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此外,积极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发挥骨干企业示范作用,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各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拓展数字产业发展边界。

三是深化国际合作,提升数字产业国际竞争力。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组织企业参与国际数字技术交流活动,吸引国际先进力量来浙合作,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发。鼓励数字企业凭借技术与产品优势“走出去”,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出电商、数字安防等领域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支持企业与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数字技术、数据治理等方面争取更多话语权,为浙江数字产业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潮新闻:浙江作为全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省域试点省份,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和浙江实际,您认为如何探索出一条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实现路径?

张孟洋:在浙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不仅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首先,浙江需进一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与金融工具创新,为“数绿融合”提供系统性支撑。一方面,完善绿色信贷、碳金融产品创新等政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数据资产贷”等产品精准对接绿色项目需求。另一方面,需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监管协同,利用“碳账户”与“碳效码”等数字化工具量化企业碳排放,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挂钩。此外,可探索“绿电直供”模式,结合“东数西算”布局,在宁波、嘉兴等数字经济核心区优先推广绿电交易市场,降低数据中心等高耗能产业的碳足迹,同步加大财税补贴力度,激发企业主动参与绿能替代的积极性。

其次,浙江应以数智技术为杠杆,推动传统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改造。一是推广南湖区“两化”改造经验,聚焦纺织、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建立细分行业“共性+个性”改造清单,通过“N+X”模式形成轻量化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如绍兴智慧光伏平台的能效提升实践。二是强化数能融合技术创新,依托杭州“中国数谷”数据要素流通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能源管理系统深度整合,实现生产能耗的实时监测与动态优化。三是培育“链主引领”生态,以加西贝拉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绿色供应链联盟,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数字化节能改造,形成“一企带一链”的协同降碳效应。

最后,浙江需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园区为载体,夯实数绿融合的物理基础。统筹“东数西算”枢纽节点与新能源基地规划,打造零碳智慧园区,推广装配式建筑与绿电直供设施。建立健全“未来工厂”标杆培育机制,设立绿色智造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与绿色供应链,通过“数字化车间—绿色工厂—零碳园区”三级跃升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完善区域协同机制,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平台,推动宁波舟山港绿色航运数据互联等实践,形成全省域“数绿协同”发展网络,积极谋划丽水建设国家级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率先建成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

0 阅读:28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