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韦衍行
“如果没有文学,我不敢想象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四月天,阳光正好。来自宁夏西吉的农民作家单小花,在家乡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采访。谈到写作对于自己的意义,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2012年,单小花的家庭发生了许多变故。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如山似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我有很多很多话要说,这种倾诉的愿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身边没有合适的人去说,因此,我就亲近了文字。”
文学创作的路并不好走,所幸,单小花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我还记得第一次去县文联投稿的经历。当我有些莽撞地推开门时,县文联的老师们笑着向我打招呼,顿时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他们看了我的稿件之后,帮我修改了错字和病句,还整理成了电子版。一个星期后,我在《葫芦河》杂志上看到了自己写的文章,瞬间高兴得像个孩子。”
自那以后,单小花就在打工的间隙读书创作,“有时,睡到半夜我也会起来写作,那会很安静,我写作的状态也很好。”41岁,她出版了自己的首部散文集《苔花如米》,几年后,她的第二本散文集《樱桃树下的思念》也与读者见面,“我很喜欢清代诗人袁枚的那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虽然生长在没有阳光的地方,青苔花也很小,但毫不自惭形秽,依然像牡丹一样充满自信地绽放自己的个性。”
“有位前辈曾说过,文学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单小花说,文学和写作,不仅给她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变化,也带动了身边的人。正如她曾在一篇随笔中所写,“我们农民不仅能拿着锄头种地,也能拿起笔杆写出好作品。文学点亮了我的心灯,我也希望能以一盏灯点燃万家灯火,一起照亮我们新时代新农民的文学之梦。”
(鸣谢:西吉县委宣传部、西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