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进山坳,驱散清晨的露水,新翻的田地,散发出清新的泥土气息,刚刚六年级的李嘉浩,将一根红薯苗压在垄上,覆上泥土,随后就有提着水壶的同学,为新苗浇水……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又到了春耕的时节,4月23日,门头沟区清水镇下清水村,百花山下,一场特殊的春耕开启,100多位来自城市的中小学生和清水镇的学生、下清水村的村民们一起,翻土起垄、覆膜点种,在这片深山里的农田中,种下红薯、土豆、玉米……
离开城市,一堂田间的农耕课
今年六年级的李嘉浩,第三次来到下清水村,过去的两年中,他参加过村里的春耕节、丰收节,在这片山谷梯田中,种过蔬菜,也割过谷子、掰过玉米……
下清水村位于京西门头沟最深的山里,距离百花山不远。村民们把原本挖煤的黑谷,改造成了花谷,两侧的山坡打造成一层层的梯田,村民们在这里种满鲜花、谷子、油葵、藜麦、玉米等,建设起新的农旅产业。在不同的季节,举行春耕节、丰收节等,让城市居民体验山村里的农耕。
清水学校是这一次春耕节的组织者,每年学校都会协同多个城市学校,组织学生体验农耕生产,“春天是耕耘的季节,希望同学们能在活动中亲近自然,体会农耕文化,明白食物的来之不易。”清水学校校长王辉说。
李嘉浩是北医二小的学生,住在北京市海淀区。这一天,李嘉浩起得格外早,坐上大巴,穿越城市和山野。新开的高速公路两侧,景色比以往更美,山里的春花仍未凋谢,满眼都是缤纷的色彩。
再一次到来,有些轻车熟路的感觉了。李嘉浩喜欢这里,生活在城市之中,很少能有和自然亲近的机会,而在这里,可以远离林立的大楼,离开电脑和手机,从课本上的语数外,走进真实的乡村和田野,在土地里撒欢儿,向老农学耕作。这里仍然有老师,仍然是课堂,但对李嘉浩来说,这个田野中的课堂要有趣得多。
开耕锣响,小伙伴们散入田野
上午9点,太阳已经照进了山谷,一夜的露水散尽,地里可以耕作了。学生们坐在山谷里,等待春耕的开启,面前的临时“讲台”上,老师开始布置任务。
100多名来自城市和乡村的学生们,分成了一个个“生产小队”,每个队伍的任务不同,有人起垄、有人覆膜、有人点种、有人浇水……
在真正踏入田间前,还有一个小小的环节,两位来自清水学校的学生杨玉洁和常兴晨,展示他们的发明——智能物联网浇花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通过手机操作,实现远程浇花,哪怕出门在外,也能给家里的绿植、鲜花浇水,且能够精准滴灌,更节水,也更高效。
尽管这是一场田野中的农耕体验,但依然是一场科技春耕,除了展示学生的发明,每一个“生产小队”还有各自的科研任务。他们要在春耕中,完成土壤肥力调查、覆膜种植对比等各种实验,最后还要在“田间报告厅”中,汇报各自的发现与成果。
“这些孩子们都很好,有的来了很多次了,我都能记住。他们肯学,也愿意学,用不了多久,就能干得像模像样。”下清水村村支书王进生说,临时会场的一侧,一个木架子上挂着一面铜锣,王进生每次都会和学生一起敲响铜锣。当铜锣敲响,王进生宣布“开耕喽”,场上的老师和学生们,就开始领取各自的工具,散入田野中,那里有早就准备好的村民在等待他们。
等到秋天,再来看种下的红薯
“腰弯成弓,力从脚起,不要着急,一点点来。”起垄的工具叫刮耙,像一个无缝的耙子,一块铁皮卷成弧形,嵌在长长的木柄上,这不是一个容易操作的工具,尤其是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需要熟练的老农手把手指导。起垄是一件费力的工作,尤其是经历了一个冬天之后,土地并不松软,需要力气才能卷起土层,堆成田垄。
后方另外的“生产小队”,也在各自忙碌。跟在起垄队伍身后的同学,用小铲子在垄上划开一个小沟;种土豆的小队,则要用小铲子在平地上挖坑,再把已经发芽的土豆块种下去。
“芽要朝上,不然就不好长出来。”来自清水学校的吕欣然一边种,一边告诉身边的同学。吕欣然是清水镇塔河村人,今年六年级,家里的长辈们种一点菜,但他很少下地干活。在这里,他也在学习,但同时也会向同学们转述刚刚学会的知识。
门头沟区大峪中学的李浩轩第一次下地,也是第一次踏入深山里的村庄和农田,他的任务是种红薯,太阳照射下,红薯嫩苗变得柔软,不易折断,可以压苗了,和其他的作物不同,种红薯要先横放在开好的沟里,用土压住根部,再把苗尖扶正,培土固定,几个同学合作,一行红薯很快种完。
清水学校校长王辉希望,每一个参加耕作的同学,都能体会到耕耘与收获之间的联系。这个期望,在这片田野中变得更加具体。李浩轩希望秋天的时候再来一次,到时候,亲自收获他在这个春天种下的红薯,那时候,或许又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