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食变成解读地域文化的钥匙|视评

新黄河 2025-04-24 18:00:42

还记得《三餐四季》第一季来济南拍摄时,引发了一场追星热,很多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偶遇撒贝宁、徐海乔的照片、视频,这档节目的播出也让鲁菜圈了一波新粉。而在今年,《三餐四季》带来了第二季,节目组来到新疆、福建、江西、河南等地,在市井烟火中用“一日三餐”串联起地域文化,以及食物背后的人情冷暖、时代变迁。

作为一档以美食为切口的文化纪录片,《三餐四季》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治愈风格,却以更宏大的叙事视角和更细腻的情感表达,将中国大地的饮食文化升华为一部关于传统、创新与人文的史诗。第二季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吃播”展示,而是将食物变成解读地域文化的密码。

在新疆这一篇章里,节目借助哈萨克族用羊头待客这一仪式、红柳烤肉历经千年的传承,还有喀什古城八代人坚守打馕技艺的故事,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热情好客以及丝路文明的相互交融。福建篇着重介绍了茉莉花茶的制作方法、红糟从废弃物变成宝贝的过程,以及佛跳墙背后所承载的移民记忆,展现了山海之间的饮食智慧与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贵州的酸汤鱼、仙人掌制成的美食以及铜仁抹茶的创新使用,更是让观众明白食物是怎样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纽带。

在这里,每一道菜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新疆的拉条子是游子归家的乡愁符号,福州的鱼丸承载着团圆的祈愿,而锦州的烧烤则见证了从街头小摊到城市名片的蜕变。这些细节让美食超越了味觉的享受,成为文化的活态载体。

节目通过“寻味团”的深度体验,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在喀什的馕店,八代人的坚守让人动容;在辽宁,张睿一家制作豆角烀饼的温馨场景,唤起了观众对家庭记忆的共鸣。无论是乌鲁木齐牧民的毡房烹饪,还是南平山民深夜采摘红菇的辛劳,节目始终以平视的视角记录普通人的日常,传递出“食物即生活”的朴素哲学。

这种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捕捉。例如,沙湾小镇因一道大盘鸡而声名鹊起,从侧面反映出新疆公路运输的发展;锦州烧烤从自行车后座的火炉到2000家门店的繁荣,则映射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市井活力。

节目不仅呈现了传统的坚守,更关注美食在当代的创新。新疆的酸奶粽子、贵州的抹茶衍生品、福州改良版的素佛跳墙,无不体现地域文化在融合中焕发的新生。辽宁铁岭的火勺虽小,却通过微距摄影和现代烹饪技术的展现,让传统技艺焕发新魅力。这种“守正创新”的叙事,既保留了文化的根脉,又呼应了当代人对美食多样性的追求。

《三餐四季》第二季的视听呈现也显得非常高级。新疆天山牧场的雪岭云杉、喀什古城的黄昏光影、贵州梵净山的抹茶绿意,每一帧画面都如诗如画。微距镜头下的红糟螺片“薄如轻纱”,延时摄影记录火勺的膨胀过程,隔着屏幕仿佛都能听到烤虾的“嘎嘣”声。这种技术加持下的美学表达,让食物成为视觉与想象的双重盛宴。

当然,节目还有更宏观的文化意义。新疆的香料之路、福建的海洋文明、贵州的抹茶出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隐含着文化共通性的探索,体现出中华饮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美食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文化输出。

《三餐四季》第二季以美食为笔,书写了一部充满温度的文化史诗。它让我们看到,食物不仅是生存的必需,更是情感的寄托、历史的见证与时代的缩影。“三餐四季有味,万家灯火人间”,在烟火气的升腾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真实、鲜活、充满生命力的中国。

记者:任晓斐编辑:邢媛校对:刘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