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指标结果,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再次斩获A+档位,稳居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第一方阵,这是该院第二年获此殊荣。
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东莞市人民医院如何在这场全国1588家综合医院参与的激烈“角逐”中保持优势?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什么?
提升学科综合实力扎牢高质量发展根脉
医院的发展,学科是关键。学科建设,是引领医院快速发展的“龙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更是服务一方百姓的“底气”。
回顾两年获评A+档位的历程,东莞市人民医院以体系建设为抓手,探索契合科室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向,在制度、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不断推进学科建设,形成了专科群、中心化的专科布局。其中,肿瘤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展迅速,已成为该院的品牌学科。
据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主任胡国栋介绍,自1987年独立成科以来,科室历经几代医护人员励精图治,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省、市“临床重点专科”,还获评全国“间质性肺疾病规范诊疗中心建设优秀单位”,成为全市首家PCCM达标单位及肺功能单修基地。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合并ARDS、肺血栓栓塞症等领域诊疗水平居东莞首位、省内前列,实现了患者家门口就医目标。
前瞻性的学科布局,让市人民医院学科建设硕果累累。如今,医院相继打造了1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中医药重点专科以及18个市临床重点专科、4个市临床特色专科、7个市中医药重点专科,构建了高质量“1+N”学科群发展模式。同时,形成了红楼院区、普济院区、中心门诊部、第一门诊部、第二门诊部“一院两区三门诊”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该院院长袁耀钦表示,强大的学科是立院之基,是医院品牌地位和群众信赖的基础,也是医院医疗质量、业务管理的基本抓手。在医院的长期发展战略中,学科建设始终被放在首位,以助力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医疗中心。
攀登医疗技术高峰做实高质量发展优势
“国考”A+档位的含金量,直接体现在疑难危重症的救治能力上。2024年11月,一名52岁的男子突发呼吸心脏骤停,东莞市人民医院紧急参与生死接力,在区域联动、高效协作下,在该院ECMO中心携手多学科团队的不间断努力下,使得患者在心跳骤停5小时后成功“续航”!
除了心脏骤停患者,生命奇迹还发生在各科室的患者身上。为满足疑难危重患者的诊疗需求,市人民医院不断完善专科能力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朝着“高精尖”发展。在这里,成功救治烧伤面积达97%的患者、超低出生体重超早产儿(25+周,600克)以及为74岁老人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等,都充分凸显出医院的技术水平。
近几年,东莞市人民医院完成了129项新技术新项目立项,其中9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0项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同种角膜移植技术、全腔镜下体外循环手术、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肺部肿瘤切除术等先进医疗技术相继开展。此外,泌尿外科科室开展机器人辅助下前列腺癌手术,标志着该院外科手术进入了精准化的“机器人时代”。
承担着诊治疑难重症重担的东莞市人民医院深知,科研创新与临床诊疗技术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自校地共建以来,科研立项、SCI等各项科研指标成倍数增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SCI论文322篇,其中10分以上SCI论文有35篇,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8项。
此外,位于医院科研教学基地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设有中心实验室、生物样本库、实验动物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两个市属平台(东莞市肿瘤临床医学研究所、东莞市呼吸和重症医学研究所),并成功获批1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正在重点推进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治疗项目建设,已于2024年成功获批“恶性肿瘤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与应用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多年来,医院在科研领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智能导诊助力病人“找对专家”;院内导航指引就医方向;检查结果从“云端”查询……一系列便捷就诊的背后,是数据“跑起来”的力量。近年来,东莞市人民医院智慧医院建设乘云直上,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数据信息上云化、治疗问诊智慧化、医疗服务便捷化。
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领域之一。医院在微信公众号中嵌入“互联网医院”平台,患者可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或使用微信小程序进入平台,以“无需下载、用完即走”的方式接受高效的诊疗服务,还实现了门诊缴费、排队叫号、报告查询、送药到家、住院清单、共济门诊、健康码一卡通等功能。患者只需带一部手机,就能完成预约、就诊、查看检查结果、取药、缴费等全过程。
智慧服务植入智慧病房,医院逐步通过床旁交互智能终端,推进HIS、PACS等多平台互联互通,住院患者在病床即可随时获取住院费用、检查检验、护理信息、用药说明等内容,还能接收医护人员发送的各类健康宣教视频,并实现自主扫码点餐。
智慧服务还让看病突破传统藩篱,让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向外延伸。2020年,医院获得了互联网医院资质,为患者提供线上就诊、线上处方、药品冷链配送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有53个亚专科,入驻医师超过650名。
据统计,市民日均通过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平台进行线上预约挂号率达95%,线上门诊自助缴费率达80%,手机端床边结算率已超过70%,极大地节省了群众的就医等候时间,让市民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文|姚梓婷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