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师们“先读一步”——河南退休教师孟素琴的“带领老师读书”十年试验

新华社 2025-04-25 21:42:44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4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让老师们“先读一步”——河南退休教师孟素琴的“带领老师读书”十年试验》的报道。

这是一个“老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的故事。

在全民阅读特别是青少年阅读推广的浪潮中,有个薄弱、关键又长期未受到足够重视的环节——教师阅读。

从原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后,孟素琴一头扎进一场带领老师读书的试验。

今年,是她做这件事的第十年。

“原来不读书的是老师”

孟素琴一直忘不掉,十几年前,站在图书室里,那家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脸上难以形容的神情——无奈、遗憾、痛惜,或者还有些别的什么。

那是在一所乡村学校。一个致力于教育均衡的公益组织帮学校建起图书室,捐来一批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一年多后,他们到学校回访,走进明亮宽敞的图书室,走到靠窗摆放的书架前,看到捐给孩子们的图书一捆捆堆在那里,连捆书的扎带都没有剪开。

一片安静中,孟素琴扭头看了一眼那个来回访的公益组织工作人员,“他的神情,无法用语言描述。他们筹措点资金不容易,还要选书、选学校,要把那么多书从外地运过来……”

这不是孟素琴头一回碰上这种情况。

作为河南省语文教育工作者和阅读推广者,她时常受邀参加大大小小的阅读推广活动。2010年退休后,她的足迹更是遍布全国的城镇乡村,广泛接触到阅读推广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孟素琴记得,那几年,全社会对阅读的关注与日俱增。“全民阅读”的提法开始出现在中央文件里,各地都在开展阅读活动,尤其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许多机构邀请专家学者共研少儿书目,为乡村学校捐赠图书、捐建图书室。

推广阅读,从娃娃抓起。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但投身这一事业的人们往往做着做着便感到吃力,特别是在乡村地区。起初,人们认为让孩子阅读最大的阻碍是硬件不足,无书可读。但有些时候,书买来了,图书室建好了,阅读推广依然困难重重。

推动者们开始意识到,孩子不读书背后藏着一些更深刻的症结。有人在复盘经验教训时惊叹:“原来不读书的是老师。”

人们习惯将学生上学叫作“读书”,将老师授课称为“教书”,却鲜少思考,教书的人是否真的读书。

“很多老师抱着教材、教参、练习册打天下。到头发斑白、拿着退休证告别讲台,他们的教育生涯就只有这三种书。”孟素琴叹息,“这对老师来说也挺痛苦,不断重复昨天的自己,你会腻烦、会陷入职业倦怠。”

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绝不可能带出一群热爱阅读的学生。

“他自己都不读书,怎么会真心推广阅读?当孩子们需要阅读指导的时候,这样的老师又怎么有能力指导他们?”孟素琴提到,许多阅读推广者都曾感受到,一部分老师对阅读态度消极。而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阅读姿态必然影响着阅读推广的成效。

到乡村留守儿童家里走访调研时,孟素琴更深切地体会到老师在阅读生态中的关键性。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及长辈大都受教育程度有限,家中藏书匮乏,学校几乎是他们接触优质阅读资源的唯一渠道。老师手中的书本、讲述的故事,都可能成为照亮孩子精神世界的光芒。而老师的阅读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甚至会辐射到学生的家庭。

“要高度重视教师阅读。改变孩子的阅读,必须先改变老师的阅读,让老师读在学生前面。”孟素琴说。

近些年,随着关心教育与阅读推广的人们逐渐注意到教师群体的阅读问题,批评“老师不读书”的声音日渐增多。

孟素琴认为,这一方面是好事,说明这个重要却容易被遮蔽的问题被看到了;但另一方面,只有批评还远远不够。“我反躬自省,我为改变这个现象做了什么吗?我发出批评就尽到责任了吗?只是批评,像一个站在教师队伍之外的评论员,能够改变现实吗?”

2015年,她去参加一个乡村学校阅读活动。交流中,又一次听到大家谈起老师不读书的问题,有教研员感叹教师阅读是“咋说都不读”“没得办法”。

“我就是那时下定决心的。”孟素琴回忆,“我想,我总是听到评论的声音,自己也总当评论员,但老师们不缺评论员,缺的是跟他们一起把书一本一本读起来的人。我得干点实事,试试能不能让老师们真正读起书来。我可能失败,可能做不下去,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全民阅读,教师有责”

孟素琴上一回“试试”是在2007年。

那时,她正负责“扩大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项目。所谓“扩大阅读”,指的是倡导学生读课本之外的书。

在郑州选了几所学校做试点后,孟素琴觉得不够,更缺少课外阅读的地方在乡村,“我想试试,扩大阅读能不能在乡村学校搞起来”。

她打电话给在南阳的教研员朋友,问有没有校长爱读书的乡村学校可以做试点,朋友推荐了新野县新甸铺镇第二初中,说校长刘文庆很爱读书。

背着包,带上笔记本和水杯,那年秋天,孟素琴独自踏上旅程,在大巴车上颠簸了五六个小时来到新甸铺镇。一到学校,她就给老师们讲阅读的重要性,讲怎么带着学生读书,给学生和老师推荐不同书目,“先要让阅读在老师们心里扎根”。

“我都记不清孟老师来过多少次了。她每次来都要听课、指导。”张俊霞当时是新甸铺镇第二初中的语文老师,原本就喜欢读书,但从碎片式阅读转向大量专业阅读始于孟素琴到校指导后。“凡是孟老师推荐的书,我全都找来读。那两年,每天白天上班、晚上读书,我有大半年没进过县城。孩子出去玩,别人都问,你妈妈又在家读书呢?”

项目更侧重学生阅读,但孟素琴一再强调老师也要读书。老师先读起来,是对学生最好的引导。

她告诉老师们,读书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更深刻的幸福和快乐,帮他们找到人生意义和职业价值,让他们不再轻易为琐碎之事郁郁寡欢,摆脱职业倦怠……并且,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要求老师通过读书不断更新自己。

很多老师都听孟素琴说过这样的话:种树养花,只有一碗水的时候,你浇到哪里?不是叶子、花瓣,你会把水浇到根上,这不能让植物马上变漂亮,却能滋养它生命的根本。老师带着学生们阅读,就是在浇这样一碗水。

前不久,她还跟老师们讲,全民阅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平年代,作为教师能为文化建设做什么?就是浇这样一碗水。

有一回,张俊霞与孟素琴告别后,坐在车里不断流泪。“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哭,就觉得她对教育的热情,那种社会责任感和内心驱动力,让我特别感动。我就想成为这样的人,我就想这样不断成长。”

孟素琴的项目做了两年多,学校里读书的老师和学生越来越多。

校长刘文庆带头读书,为学校购置书籍、开阅读课、办阅读交流活动。老师郭新出门吃饭等人都会掏出一本书,书上的批注密密麻麻,有年暑假,他抄了7本、近13万字的读书笔记。老师李安心编写了一套《初中生古代文学经典诵读》,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张俊霞不到三年,读了80多本书,发现备课时,多了许多新的感受和灵感……

学生们超额完成了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不只语文成绩显著提升,理解力的增强让他们“更能读懂题目”,带动了其他科目成绩的提高。

刘文庆回忆,跟随项目持续阅读近三年的那届学生,中考时创下了县里历年乡镇初中的最好成绩。“你都不知道,阅读能给学生带来那么多变化!”后来,他调任新甸铺镇中心学校校长,扩大阅读的实践也在全镇推广开来。

2015年,当孟素琴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什么来改变教师不读书的状况,在新野的这段经历,给了她“很坚定的信心”。“老师真的不读书吗?我们努力了也不读吗?我们努力了没有?”

这一年,她65岁。她想,如果自己还有一碗水,那就把这碗水浇在教师阅读上,因为“老师改变了,就会改变课堂,改变学生”。

新野是她撒下种子的第一块试验田,现在她要找第二块。她觉得这是自己能做的事,也是自己的“匹夫之责”。

她想,我就成立个教师读书会,领着老师们读书吧。让老师们阅读时有组织、有伙伴、有任务、有反馈。

名字就叫“第三高度”,灵感源于她儿时读过的苏联小说《第四高度》。主角古丽雅一生都在超越自己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人的成长就是这样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第四高度或许难以企及,那我们就朝着第三高度努力!”孟素琴说,“其实叫第几高度不重要,我想传递的,是对成长规律的认识和对自我成长的期许。”

“来吧,我们一起读书!”

2015年10月13日,“第三高度”教师读书会的首场活动在郑州市经开区举行。

此前,孟素琴联系郑州市经开区、中原区、二七区以及新密市的教研部门,让每个地区推荐3名爱学习、愿意参加读书会的老师。

当12位老师在活动现场初次相聚时,孟素琴给他们带来一箱沉重的“见面礼”——一个需要两人才能抬起的大箱子,里面塞满她从家里翻出的教育经典著作。

将书摊在桌子上,孟素琴问老师们读过哪一本。大家挤在桌前左看右看,只有一人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但也没读过,其他人连这些书的书名都没有听过。

“这就是我们的起点。”孟素琴说。

相对于改变教师不读书问题的愿望,这个起点实在微小:12个人和一箱“陌生”的书。当天的活动简报上,写着这样朴素的标题——“来吧,我们一起读书!”

新密老师张淑萍和崔要娟记得,孟素琴给他们制定了阅读计划,推荐了书目,每月一本必读书、两三本选读书,搭配一场交流当月必读书阅读心得的分享会。

“第一次开会,她就说我们这12个人是12颗种子,将来要去影响更多老师读书。”崔要娟一直记得孟素琴对他们的期许。这也是孟素琴选择不同地区、学校的老师作为首批读书会成员的原因。

张淑萍回忆,第一本必读书《给教师的建议》,她啃了一个多月。“其实回头看,我们开始读的书真谈不上多难。”

“‘啃’是当时我们用得最多的字。”崔要娟坦言自己作为农村老师,起点低,阅读意识薄弱,那时,她已经在新密市超化镇教了十几年书,每年阅读量不超过一本。

加入读书会后,崔要娟才意识到当老师需要读书。第一年,她读完了孟素琴推荐的31本书。“真的是啃下来的,别人10分钟读10页,我得花1小时。”

读书难,坚持更难。但张淑萍和崔要娟“一门心思跟着读”。

“你说孟老师真没少批评我们,而且很犀利,为啥我们被批评完还都像打了鸡血?”张淑萍问。

崔要娟接过话茬:“因为我们知道她是在帮助我们,因为她从来不只是批评,还会告诉我们怎么做。就像我读书交流的发言稿写得不行,她不会说回去重写,而是一步步讲解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改。等我发言后,她还会打电话问我有什么感受。这样引着你向前走,你当然会心悦诚服地跟着走,庆幸得到一个成长的平台。”

张淑萍记得,2016年暑假,她们去云南支教。一到住宿地,崔要娟放下行李就伏在床边写日记。

因为孟素琴指出,崔要娟的口语表达不严谨,字也写得欠佳,而这都是教师的基本功,建议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训练自己。崔要娟严格照做。后来,张淑萍也跟着写了起来。

老师们渐渐从大量专业阅读中品出读书的好处。用孟素琴的话,“碰到问题就去找书”,教学、管理、个人生活……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从阅读入手,寻找解决之道。

随着阅读的深入,孟素琴开始引导大家将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她组织老师们以学校为单位,围绕整本书阅读、科普阅读、绘本阅读、全科阅读等主题成立项目组,带着明确的实践目标读书,再将书中所学在教学中验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激励自己成为自觉的阅读者”。

她还挑选骨干教师组成加强班,围绕自主合作研究、体验式学习等教育领域前沿理念成立学习小组,以做研究的态度研读相关书籍、论文和教育政策,观看全国教师赛课视频,在理论的指导下分析课例的优缺点,再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

“过去没人告诉我们,教学可以这样做。像孟老师常说的,老师读书是为了影响学生,最终结果是老师和学生都发生改变。”崔要娟说。

孟素琴自己也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要学到老师们前头,学得早,读得多,想得深刻,才能跟他们共同面对问题”。

就这样,孟素琴和老师们互相推着、拉着、扶着、靠着,用“笨办法”“慢功夫”对抗浮躁,积淀成长。

“不读书”的老师们读起来了,一读就是10年。

今天,“第三高度”教师读书会的参与者已从最初的12人发展至200多人。

随着老师们的成长,孟素琴发现他们已经不再依赖她的推荐书目,开始自主发掘适合阅读的好书了。其中,许多书都让她眼前一亮。“如今,我反倒成了向他们借书的人。”再提起10年前那箱让众人感到“陌生”的书籍,孟素琴笑着感慨,单从这件小事上,就能看到老师们10年来的巨大跨越。

有人掉队吗?当然。坚持读书并不容易,会遇到来自个人和环境的种种困难。最初参与读书会的12个成员,现在只剩下6个。但呼朋引伴,陆续加入的老师更多。

采访中,孟素琴的手机弹出一条消息,一位老师申请退出读书会。她看着屏幕轻叹:“我现在已经不会为此难受了。慢慢来,不着急。我们做得好点,让掉队的人少点,能带动一个是一个,他们都会长成新的种子。”

“一群老师抱团向前走”

种子于无声处迅猛生长。许多老师踏入“第三高度”教师读书会后,都经历了一场“变形记”,而他们用阅读撬动的,远不止是个人的成长。

崔要娟如今是超化镇中心小学校长。有一回,她的老领导听她讲了一场公开课,跟孟素琴感叹,要不是事先知道这是崔要娟的课,简直不敢相信讲台上的人是她。

在学校,崔要娟牵头创办教师阅读微信群,带头打卡分享阅读心得,组织老师们开阅读研讨会,在教师考核中加入阅读评价细则……“用孟老师带我们的方法去带学校”。她一直记得自己是一颗“种子”。

超化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制乡村小学,全校20多位老师现在都在坚持读书,其中7位老师已经在阅读群中连续分享了2900多天阅读感受。“多么宝贵!可以想见这8年有多少风霜雪雨、生老病死,他们竟然一天都没间断。”在孟素琴看来,这份平凡日常中的坚守最动人心弦。

张淑萍现在是新密新华路小学副校长,也在带领老师们读书。她提到,新密几届教育局领导持续支持校园阅读工作,激励了众多校长、教师投身阅读,慢慢带来许多改变。

孟素琴为新密牵线过多家公益机构,给学校提供图书、阅读课程、教师培训等支持。有负责人来走访,看到很多捐赠的图书都被学生们翻破了,感慨了一句:“捐给新密的书最有用。”

而在新野,多年前撒下的种子也在茁壮成长——刘文庆现在是县教体局副局长,郭新当上民办学校文府书院的校长,李安心是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张俊霞进入新野县城郊乡中心校,协助校长抓全乡的阅读工作……

2022年,孟素琴又一次前往新野,给这些从2007年就扎根阅读的“种子”们开了个会,邀请他们参与“第三高度”教师读书会,并提议建立“阅读促进发展”微信群。“谁发展?老师和学生。”她嘱咐他们:“我指望你们把新野的阅读带动起来。”

如今,从清晨到深夜,新野9个教师阅读群里总是滚动着老师们分享的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与朗诵片段。孟素琴不时会为坚持分享的老师点赞。

“新野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一群老师在抱团向前走。读书上,有人起步早,有人起步晚,但起步早的人都真的在发挥种子作用。”孟素琴说。

她看到郭新和文府书院80多名老师在坚持读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看到条件简陋、全校只有两个班的教学点,年轻老师也在认真读书,并把所学融入课堂;看到好几个校长在学校拉起阅读群,带头打卡;看到在王营小学这样的乡村学校,每天早上,老师们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诵读文化经典……

微光汇成星河。谁说老师“咋说都不读书呢”?无论新野还是新密,都有大量教师在大量阅读。

一些在新密行之有效的做法,拿到新野同样奏效,显示出这些经验可以被移植。

“我觉得我们的路子走得还算对。”孟素琴说,“一个检验标准,是我们不只有一两个爱读书的老师,而是拥有一个爱读书的群体。”

在教师阅读的推进工作中,孟素琴总结出两个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其一,是当地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和学校校长的重视支持;其二,有一群能带头冲破旧局面的“种子”阅读者持续带头推进。

“给他们任务和使命,让他们不仅自己读,还带动更多老师读,用这种方式一点点改变家乡的教育和文化氛围。”孟素琴相信,当个人坚守催生出群体的觉醒,“他们自身的阅读也会因此获得新的意义。”

“做认定值得做的事”

孟素琴常穿着一件红色外套。走在校园里,像团跳跃的火焰。

她喜欢跟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看见孩子,会打从心底笑出来,说他们都有张“发光的小脸”。

一起读书的老师则让她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最真诚暖心”“与名利无关”的关系。“世俗对人有诱惑力的东西,我都不具备分配资格。我不能给他们提供职务便利,不能给他们发奖金——我们办读书会一分钱经费没有,书都要老师自己买。但他们都对我好极了、信任极了。”

而在老师们眼里,孟素琴对教育的挚爱、深沉的责任感,连同她被阅读滋养的赤子之心,让每个在她身边的人感受到师者的光芒,并心向往之。

“我们师生都受了孟老师太多恩惠。”张淑萍和崔要娟都提到,孟素琴在她们眼里,就像儿童经典绘本《花婆婆》里那个到处传播美的“花婆婆”。

因为“每个人一生都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花婆婆播撒花种,改变了整个小镇的风景。孟素琴又何尝不是在过往十几年时光里俯身种花,改变教育原野的一角?

又或者,她栽种的是乔木。“我确实看到种子在成长,并且带起来一片树林。”孟素琴说。

她叹了口气,说过去10年东奔西走,天天操心阅读的事,很多事情都为此让步。话音未落,眼中又泛起光亮:“可我不觉得累,我活得很有劲儿!做发自内心愿做、认定值得做的事,那是一种幸福。”

“而且我有紧迫感。”她想尽自己所能,让更多年轻教师走上成长的正轨,“他们都能够改变、能够成长,可能只是需要有人站出来,领他们走一段路。”

今年,是孟素琴做教师读书会的第10年。她欣慰于教师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又觉得重视得还不够,“这是整个教育改革进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问题依旧严峻。在孟素琴的观察中,全国范围内,形成教师阅读气候的地方只是少数。

一些人们心照不宣的老问题——非教学事务的挤压、应试压力下的功利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滞后、阅读动力的不足,依然桎梏着老师们。

孟素琴明显感到,近年来,年轻教师的时间愈发紧张。她组织线下阅读活动,常常得和他们忙不完的各类事务抢时间、抢人。

“我可以退出阵地,但老师们坚持阅读本来就很难,我再退出……”她说自己想了又想,觉得不行,“我得坚守阵地,继续和老师们一起读书。”

谈及现有教师评价体系的陈旧,孟素琴认为,老师是否是自觉的阅读者应该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我对此很乐观,这一条早晚会以合理的方式进入评价体系。”

尽管有许多困惑和困难,但10年深耕让孟素琴清楚看到,有很多老师愿意捧起书本,愿意带动更多人共同读书。

孟素琴想与他们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我的愿望,是看到全民阅读从文件真正变成现实。”75岁的她语气里依然涌动着青年的热血与锐气,“过程或许漫长,但通过我们的努力,总能让它缩短那么一点。”

0 阅读:652
新华社

新华社

新闻信息资源